TOP

膝关节术后怕 “动”?科学康复训练才是恢复关键,这些误区要避开

2025-01-15 20: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膝关节置换术、韧带修复术等术后患者,常陷入 “一动就疼,干脆不动” 的误区。事实上,术后长期制动会导致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反而延长恢复周期。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重建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本文结合骨科康复专家的临床经验,详解膝关节术后康复的核心逻辑、训练要点及常见误区,为患者提供可落地的恢复指南。

一、术后 “动” 的必要性:打破 “制动 = 保护” 的错误认知

膝关节术后并非 “静养” 越好,及时、适度的活动对恢复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预防关节粘连:术后关节内会形成纤维组织,若长期不活动,纤维组织会逐渐固化,导致膝关节屈伸受限(如无法完全弯曲、伸直),严重时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松解。

维持肌肉力量:膝关节周围的股四头肌、腘绳肌是维持关节稳定的 “支架”,术后制动 1 周,肌肉力量就可能下降 10%-15%,而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关节负担,形成 “无力 - 疼痛 - 更不敢动” 的恶性循环。

促进血液循环:活动能加快下肢血液流动,减少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膝关节术后常见并发症),同时还能减轻关节肿胀,缓解疼痛。

通常术后 1-3 天,在医生评估伤口无感染、出血风险后,患者即可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始床上简单活动,如踝泵运动、直腿抬高,为后续训练打基础。

二、分阶段科学训练:从 “床上活动” 到 “自主行走”

膝关节术后康复需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根据恢复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训练重点不同,需严格控制强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口裂开或假体移位(针对置换术患者)。

阶段 1:术后 1-2 周(急性期)—— 以 “消肿止痛、维持基础功能” 为主

此阶段伤口未完全愈合,膝关节活动范围有限,训练以床上被动、主动活动结合为主,不涉及负重。

踝泵运动:平躺时双脚自然放松,缓慢勾起脚尖(使脚尖朝向身体),保持 5 秒,再缓慢下压脚尖(使脚尖朝向床尾),保持 5 秒,重复 20 次为一组,每天 5 组。该动作无需膝关节发力,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

直腿抬高训练:平躺时双腿伸直,将患侧腿缓慢抬起(离床面约 15-20 厘米),保持大腿肌肉紧绷,维持 10 秒后缓慢放下,重复 10 次为一组,每天 3 组。若力量不足,可先从屈膝 90°(脚踩床面)的直腿抬高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伸直抬高,重点锻炼股四头肌。

被动膝关节屈伸:由康复师或家属辅助,一手托住患侧膝关节下方,一手握住脚踝,缓慢将膝关节弯曲至患者能忍受的最大角度(以不超过伤口疼痛阈值为准,通常术后 1 周需达到 90°),保持 3-5 秒后缓慢伸直,每天 2 次,每次 10 分钟,帮助维持关节活动度。

阶段 2:术后 2-6 周(恢复期)—— 以 “增加活动度、提升肌肉力量” 为主

伤口基本愈合,可逐渐增加主动训练,开始尝试部分负重(需医生确认假体稳定性,置换术患者通常术后 4 周可逐步负重)。

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坐在床边,患侧腿自然下垂,缓慢弯曲膝关节(尽量让脚跟靠近臀部),保持 5 秒后缓慢伸直,重复 15 次为一组,每天 4 组。若弯曲困难,可借助毛巾环绕脚踝,双手轻轻拉拽毛巾辅助屈膝,但力度需轻柔,避免过度拉扯。

靠墙静蹲训练:背部贴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慢慢弯曲膝关节(膝盖不超过脚尖),使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 15-30 秒后站直,重复 10 次为一组,每天 3 组。该动作能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初期可缩短保持时间,逐渐增加难度。

部分负重行走:使用助行器(如四脚助行器)或双拐,患侧腿先着地,缓慢将身体重心转移到患侧腿上(负重比例从 30% 开始,逐渐增加至 50%),再迈健侧腿,每天训练 2 次,每次 10-15 分钟,避免长时间行走导致关节肿胀。

阶段 3:术后 6 周 - 3 个月(功能恢复期)—— 以 “恢复正常活动、强化稳定性” 为主

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屈伸角度接近正常),可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和功能性训练,为回归日常生活做准备。

台阶训练:选择高度约 10-15 厘米的台阶,双手扶扶手,患侧腿先迈上台阶,再迈健侧腿,然后缓慢退下(患侧腿先下),重复 10 次为一组,每天 2 组。训练时注意保持身体直立,避免膝盖内扣,增强膝关节在动态中的稳定性。

单腿平衡训练:双手叉腰,缓慢抬起健侧腿,用患侧腿单腿站立,保持 10-20 秒后放下,重复 5 次为一组,每天 3 组。若平衡较差,可先在康复师保护下训练,逐渐过渡到无保护状态,提升膝关节的自主稳定能力。

日常动作模拟:如缓慢坐下、站起(选择高度适宜的椅子,避免深蹲)、上下楼梯、散步等,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每天 1-2 次,让膝关节适应日常受力,逐步恢复正常功能。

三、必避的三大康复误区:别让错误操作拖慢恢复

误区 1:因怕疼拒绝活动,过度静养

部分患者认为 “疼就是伤没好,动了会加重损伤”,术后长期卧床不动。实际上,术后疼痛多为 “活动时牵拉组织” 引起的正常反应,只要疼痛不超过 3 分(10 分制),且无伤口红肿、渗液,就可继续训练。过度静养会导致关节粘连,后期需花更多时间松解,反而更疼。

误区 2:盲目追求 “快速恢复”,过度训练

与 “不敢动” 相反,有些患者急于求成,术后早期就强行弯曲膝关节、长时间行走,或自行增加训练强度(如多做直腿抬高、负重过多)。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伤口裂开、假体松动(置换术患者),或加重肌肉疲劳,引发新的损伤。正确做法是严格遵循康复师制定的计划,每周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强度,不盲目 “加量”。

误区 3:忽视姿势正确性,发力错误

训练时姿势不当,会让康复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其他问题。比如直腿抬高时膝盖弯曲(未完全伸直),会导致股四头肌锻炼效果不佳;靠墙静蹲时膝盖超过脚尖,会增加膝关节压力,加重疼痛。训练前一定要让康复师纠正姿势,确保每个动作 “发力正确、受力合理”,才能事半功倍。

膝关节术后康复是 “慢工出细活” 的过程,既不能因怕疼而 “不动”,也不能因心急而 “乱动”。患者需在医生、康复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如手术类型、伤口愈合状态、肌肉力量)制定个性化方案,每天坚持科学训练,同时注意休息(训练后适当冷敷 15-20 分钟,减轻关节肿胀)。只要避开误区、循序渐进,多数患者术后 3-6 个月就能恢复正常行走,甚至重返日常运动(如散步、游泳),重新找回膝关节的 “活力”。

(任北北 滑县白道口中心卫生院 康复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