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腿肿反复好不了?或许该给血管做个 “全面检查” 了

2025-01-23 15: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很多人都有过腿肿的经历,有的是久坐后出现,有的是站立久了加重,休息后能缓解,便没放在心上。但如果腿肿反复出现,休息后也不见好转,甚至伴随疼痛、皮肤变色,就不能再忽视了。在中医院周围血管科临床中,反复腿肿常与血管问题有关 —— 无论是静脉堵塞、瓣膜功能异常,还是动脉供血不足,都可能导致腿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不畅,引发肿胀。此时,给血管做一次全面检查,找到问题根源,才能针对性治疗,避免肿胀持续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一、腿肿反复不愈,为啥要怀疑 “血管问题”?
腿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肾脏疾病、心脏问题、营养不良等,但反复不愈的腿肿,血管因素占比很高。这是因为腿部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全靠血管系统的 “正常运转”—— 动脉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腿部,为组织提供营养;静脉负责将血液回流到心脏;淋巴系统则辅助回收组织间的液体。一旦血管出现问题,循环就会 “卡壳”,液体在腿部堆积,自然会反复肿胀。

1. 静脉问题:最常见的 “肿胀诱因”
静脉是腿部血液回流的 “通道”,若静脉出现堵塞(如深静脉血栓)或瓣膜功能不全(静脉瓣膜像 “单向阀门”,防止血液倒流),血液就会在腿部静脉内淤积,压力升高,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引发肿胀。这类肿胀有明显特点:多发生在单侧腿部,或双侧肿胀程度不一;站立、行走后肿胀加重,抬高腿部后会轻微缓解;常伴随腿部沉重感、酸胀感,皮肤可能出现青筋凸起(静脉曲张)或颜色变深(暗紫色、褐色)。

2. 动脉问题:“缺血” 也会导致肿胀
很多人以为动脉问题只会导致疼痛,不会引发肿胀,其实不然。当动脉狭窄或堵塞,腿部组织缺血缺氧,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同时,缺血会影响静脉回流功能,进一步加重肿胀。动脉问题导致的肿胀,常伴随腿部发凉、麻木、疼痛(尤其是走路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皮肤颜色可能变苍白或发紫,严重时还会出现皮肤干燥、脱皮、指甲变形。

3. 淋巴问题:“回流受阻” 引发的肿胀
淋巴系统负责回收腿部组织间的多余液体,若淋巴管堵塞(如淋巴炎、肿瘤压迫),液体无法正常回流,会在腿部堆积,形成 “淋巴水肿”。这类肿胀多为双侧,也可能单侧发作,特点是肿胀部位皮肤紧绷、有弹性,按压后不会出现明显凹陷(与其他类型肿胀不同);早期肿胀柔软,后期可能变硬,皮肤增厚、粗糙,甚至出现 “象皮腿” 样改变。

二、这些 “异常信号” 出现,说明该给血管做检查了
并非所有腿肿都需要立即做血管检查,但如果腿肿伴随以下信号,血管问题的可能性极大,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1. 肿胀反复,休息后无缓解
正常的生理性腿肿(如久坐、久站引发),休息 1-2 小时后会明显减轻;若腿肿每天都出现,即使卧床抬高腿部,肿胀也不见消退,或消退后很快又复发,说明循环系统可能存在持续问题,需要排查血管。

2. 伴随腿部疼痛,且疼痛有特点
· 若肿胀伴随 “胀痛、酸痛”,尤其在站立或行走后加重,可能是静脉问题;

· 若伴随 “刺痛、灼痛”,走路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可能是动脉问题;

· 若伴随 “隐痛、钝痛”,肿胀部位皮肤温度升高,可能是淋巴或血管炎症。

3. 皮肤出现 “异常变化”
皮肤是血管健康的 “直观镜子”,若腿肿时伴随以下皮肤变化,需警惕血管问题:

· 颜色改变:皮肤变紫、变暗、出现褐色斑块,可能是静脉淤血;变苍白、发凉,可能是动脉缺血;

· 皮肤质地改变:皮肤变厚、粗糙、脱皮,或出现湿疹、溃疡(长期不愈合的小伤口),可能是血管问题长期未解决,导致组织损伤;

· 青筋凸起:腿部出现明显的青筋(静脉曲张),或静脉变粗、变硬,按压时有疼痛感,可能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堵塞。

4. 肿胀单侧明显,或伴随发热
若只有一侧腿肿,另一侧正常,或肿胀侧腿部温度升高(摸起来比另一侧热),甚至伴随全身发热,可能是静脉血栓或淋巴管炎,属于 “紧急情况”,需立即检查,避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等危险。

三、给血管做 “全面检查”,会查哪些项目?
血管检查并非 “只有 B 超一种”,而是根据可能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从 “结构” 到 “功能”,全面评估血管健康。医生会结合症状和初步检查,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常见的检查项目有以下几种:

1. 血管超声:最基础的 “初步筛查”
血管超声(包括静脉超声和动脉超声)是血管检查的 “首选项目”,无创伤、无痛苦,能快速查看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

· 静脉超声:可判断静脉是否有血栓、瓣膜功能是否正常、有无静脉曲张,能清晰看到血液在静脉内的流动速度和方向,排查是否存在回流受阻;

· 动脉超声:可测量动脉的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判断动脉是否有斑块、堵塞,评估腿部的血液供应情况。

检查时,医生会在腿部涂抹耦合剂,用超声探头在腿部血管走行区域滑动,整个过程约 15-30 分钟,检查后即可拿到初步结果,为后续检查或治疗提供依据。

2. 血管造影(CTA/MRA):精准查看 “血管细节”
若超声检查发现血管有明显问题(如严重狭窄、堵塞),或需要更精准评估血管情况,会进一步做血管造影 —— 包括 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CTA:通过注射少量造影剂,再进行 CT 扫描,能清晰显示血管的三维图像,精准定位狭窄或堵塞的位置、范围,判断病变严重程度;

· MRA:无需注射造影剂(或少量注射),通过磁共振技术生成血管图像,适合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样能详细评估血管结构和血流。

这两种检查都属于无创检查(除注射造影剂外),检查时间约 30-60 分钟,能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手术、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 静脉压力测定:评估 “静脉功能”
对于怀疑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做静脉压力测定 —— 通过在腿部静脉内插入细小的导管,测量静脉内的压力变化,评估静脉回流功能和瓣膜关闭情况。这种检查能准确判断静脉瓣膜受损的程度,帮助医生决定是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还是手术修复瓣膜。

4. 淋巴显像:排查 “淋巴问题”
若怀疑淋巴堵塞导致的肿胀,会做淋巴显像检查 —— 通过注射少量放射性药物,药物随淋巴液流动,再通过特殊仪器追踪显像,查看淋巴管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或扩张。这种检查能清晰显示淋巴系统的分布和功能,明确淋巴水肿的原因和程度。

四、做血管检查前,这些 “准备工作” 要做好
血管检查的准确性,与检查前的准备密切相关。做好以下准备,能让检查结果更精准,避免因准备不当导致检查延误或结果误差:

1. 提前告知 “病史和用药”
检查前,需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是否做过手术)、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可能影响检查或需要调整剂量),以及过敏史(尤其是对造影剂的过敏史,若过敏需选择无造影剂的检查项目)。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避免风险。

2. 检查前 “饮食和饮水” 有讲究
· 超声检查:无需空腹,可正常饮食饮水,但检查前尽量穿宽松的裤子或裙子,方便暴露腿部;

· CTA 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检查前 4-6 小时需禁食(避免检查时呕吐),可少量饮水;检查后需多喝水(每天 2000-3000 毫升),帮助造影剂排出体外,减轻肾脏负担;

· MRA 检查:若无需注射造影剂,可正常饮食;若需要注射造影剂,准备要求与 CTA 类似,且检查前需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皮带、手机、钥匙),避免影响磁共振成像。

3. 检查时 “配合医生”,保持放松
检查过程中,需按照医生的要求保持姿势,比如超声检查时可能需要抬高腿部、翻身;CTA 或 MRA 检查时需要躺在检查床上,保持身体不动,避免呼吸过快(尤其是 CTA 检查,呼吸不均匀会影响图像清晰度)。若检查时出现不适(如注射造影剂后头晕、恶心),需及时告知医生,不要硬撑。

五、检查后,该如何 “针对性处理”?
血管检查的目的是找到腿肿的根源,检查后需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复腿肿的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若为 “静脉问题”:改善回流,防止加重
· 轻度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早期静脉曲张:可通过穿医用弹力袜(选择合适的压力等级)、避免久站久坐、适当抬高腿部(每天 3-4 次,每次 15-20 分钟)、进行腿部肌肉锻炼(如勾脚、踮脚,促进静脉回流)等方式缓解;

· 静脉血栓: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物,溶解血栓,防止血栓扩大;严重时可能需要介入治疗(如放置滤网,防止血栓脱落);

· 严重静脉曲张或瓣膜功能不全:可通过手术治疗(如静脉剥脱术、瓣膜修复术),恢复静脉正常功能。

2. 若为 “动脉问题”:改善供血,控制病情
· 轻度动脉狭窄: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如降压、降糖、降脂)、戒烟、适当运动(如散步、快走,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服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中药活血化瘀制剂)缓解;

· 中重度动脉狭窄或堵塞:可能需要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手术治疗(如动脉搭桥术),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腿部供血。

3. 若为 “淋巴问题”: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 早期淋巴水肿:可通过手法淋巴引流按摩(由专业人员操作)、穿压力袜、进行淋巴康复锻炼(如缓慢散步、腿部拉伸)、局部热敷(促进淋巴循环)等方式缓解;

· 严重淋巴水肿:可能需要物理治疗(如空气波压力治疗)或手术治疗(如淋巴管重建术),改善淋巴回流通道。

六、总结:反复腿肿别硬扛,查血管是关键
腿肿反复不愈,不是 “忍忍就能好” 的小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血管隐患。及时给血管做全面检查,找到问题根源,再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才能让肿胀彻底缓解,避免发展为皮肤溃疡、肢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经常出现腿肿的人群,日常也要注意预防:避免久站久坐,定时活动腿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加重血管负担;穿宽松舒适的鞋子和裤子,避免过紧的衣物压迫血管;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保持血管健康。记住,血管健康是腿部循环正常的基础,重视血管检查,才能守护腿部健康,远离反复肿胀的困扰。

(姚登峰 河南省中医院 周围血管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