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足一来就烂脚?早发现这几个信号能少遭罪

2025-08-14 11: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糖尿病足,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 “烂脚”,觉得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只能面临截肢风险。但在中医院周围血管科临床诊疗中,糖尿病足并非 “突然爆发” 的疾病 —— 从早期血管、神经出现问题,到最终发展为烂脚,往往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若能在早期发现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及时干预和护理,就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避免走到 “烂脚” 这一步,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一、先了解:糖尿病足为啥会 “烂脚”?不是 “突然发生”
糖尿病足的 “烂脚”,本质是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导致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突然出现。长期高血糖会像 “慢性腐蚀剂” 一样,逐渐损伤身体的血管和神经,尤其是下肢末端的小血管和神经,让脚部逐渐失去 “保护能力” 和 “修复能力”,最终在轻微损伤后出现感染、溃烂。

1. 血管病变:脚部 “缺血缺氧”,失去营养供应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下肢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血管堵塞后,脚部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就像 “庄稼缺水缺肥” 一样,脚部皮肤、肌肉、骨骼会逐渐失去活力,变得脆弱易损。即使是轻微的擦伤、水泡,也难以愈合,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溃烂。

2. 神经病变:脚部 “失去感觉”,容易受伤却不知
高血糖还会损伤下肢神经,尤其是负责感知疼痛、温度、触觉的感觉神经。神经受损后,脚部会逐渐失去感觉,变得 “麻木迟钝”—— 比如脚踩到尖锐物品不会觉得疼,被热水烫伤不会觉得烫,鞋子里有异物也察觉不到。这些 “无痛损伤” 会持续破坏脚部组织,而患者却浑然不知,等到发现时,损伤往往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出现感染、溃烂。

简单来说,糖尿病足的 “烂脚” 是 “缺血” 和 “失觉” 共同导致的结果:缺血让脚部失去修复能力,失觉让脚部反复受伤,两者叠加,最终引发难以控制的溃烂。而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早期会有明显的信号提示,并非 “一来就烂脚”。

二、糖尿病足早期,这几个 “信号” 要警惕,发现一个也要重视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患病 5 年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若发现脚部出现以下信号,即使没有明显疼痛或溃烂,也要警惕糖尿病足的早期风险,及时到周围血管科就诊检查。

1. 脚部 “麻木刺痛”: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这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早期信号,多表现为脚部麻木、发胀,或有 “针刺感”“蚁爬感”“烧灼感”,尤其在夜间或安静时感觉更明显。有的患者会觉得 “脚像裹了一层厚袜子”,对触碰、温度的感知变得迟钝;有的患者则会出现短暂的刺痛,像被针扎了一下,很快又消失。

这些症状是感觉神经受损的早期表现,说明高血糖已开始影响脚部神经。若此时不重视,随着神经损伤加重,麻木感会逐渐蔓延,最终导致脚部完全失去感觉,进入 “无痛损伤” 阶段。

2. 脚部 “发凉怕冷”: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
正常情况下,脚部应该和身体其他部位温度相近,若糖尿病患者经常感觉脚部发凉,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觉得脚冷,甚至需要穿厚袜子、用热水袋才能缓解,可能是下肢血管供血不足的信号。

血管病变导致脚部血液供应减少,氧气和热量输送不足,就会让脚部温度降低,出现发凉怕冷的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发现,双脚温度不一致,一侧脚凉、一侧脚正常,这可能是单侧血管堵塞程度更严重的表现,需要特别警惕。

3. 脚部 “颜色异常”:血管供血问题的直观表现
健康人的脚部皮肤颜色红润有光泽,若糖尿病患者发现脚部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可能是血管病变的直观信号:

· 皮肤苍白:脚部长期供血不足,皮肤缺乏血液滋养,会变得苍白无血色,按压后恢复红润的速度变慢(正常情况下按压后 1-2 秒恢复,供血不足时可能需要 3-5 秒甚至更久);

· 皮肤发紫:若下肢血管堵塞加重,血液回流不畅,脚部血液淤积,皮肤会呈现紫红色或暗紫色,尤其在站立或行走后颜色更明显;

· 皮肤干燥脱皮:供血不足还会导致脚部皮肤缺乏水分和营养,变得干燥、粗糙,容易脱皮、开裂,甚至出现鱼鳞状皮屑,这些皮肤损伤很容易成为感染的 “入口”。

4. 走路 “腿酸脚痛”:血管狭窄的 “运动后信号”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走路时,会突然感觉小腿酸胀、疼痛,或脚部刺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几分钟后疼痛缓解,继续走路又会再次出现疼痛,这种情况被称为 “间歇性跛行”,是下肢血管狭窄的典型信号。

走路时,脚部对血液的需求增加,而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就会导致脚部肌肉缺氧,引发疼痛。随着血管堵塞加重,能正常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从最初能走几百米,逐渐缩短到几十米,甚至走几步就会疼痛,此时血管病变已比较严重,若不及时干预,很快就可能发展为 “静息痛”(即使不走路,休息时也会脚痛)。

5. 脚部 “伤口难愈”:修复能力下降的信号
即使是轻微的伤口,比如脚部擦伤、水泡、指甲修剪过深导致的小伤口,若糖尿病患者发现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变慢,超过 2 周仍未愈合,或伤口出现红肿、渗液、化脓等感染迹象,需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足风险。

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同时降低身体的抗感染能力,让轻微伤口也难以愈合,甚至逐渐扩大、感染,成为糖尿病足溃烂的 “起点”。

三、糖尿病患者日常护脚,做好这几件事,能防患于未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糖尿病足比治疗更重要。日常做好脚部护理,减少损伤和感染风险,就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概率,即使出现早期信号,也能通过护理延缓病情进展。

1. 每天 “检查双脚”:不放过任何小损伤
糖尿病患者每天睡前都要仔细检查双脚,包括脚底、脚趾缝、脚踝等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最好用镜子辅助查看,或由家人帮忙检查。检查重点包括:是否有伤口、水泡、脱皮、开裂;是否有红肿、淤青、颜色异常;脚趾甲是否有增厚、变形、嵌甲(指甲长进肉里)。

若发现轻微损伤(如小水泡、脱皮),不要自行处理,可用生理盐水轻轻清洁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一次,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伤口 2-3 天无好转,或出现感染迹象,及时就医。

2. 正确 “清洁双脚”:温和护理,避免损伤
清洁脚部时要注意 “温和”,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损伤:

· 水温控制:用 37-40℃的温水洗脚,不要用过热的水(糖尿病患者脚部感知温度能力差,容易烫伤),可先用手背或肘部试水温,感觉温热不烫为宜;

· 清洁方式: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双脚,尤其是脚趾缝,要擦干水分,避免潮湿环境引发真菌感染(如脚气);

· 避免过度摩擦:不要用搓澡巾、刷子等粗糙物品摩擦脚部皮肤,也不要用力撕扯脚皮、死皮,以免造成皮肤破损。

3. 做好 “脚部保湿”:预防皮肤干燥开裂
清洁双脚后,若脚部皮肤干燥,可涂抹温和的润肤霜(如凡士林、医用保湿霜),滋润皮肤,预防干燥开裂。涂抹时要注意:避开伤口、水泡等破损部位;脚趾缝之间不要涂抹过多润肤霜,以免残留水分导致真菌感染;涂抹后轻轻按摩脚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检查脚部是否有异常。

4. 选择 “合适鞋袜”:减少脚部挤压和摩擦
不合适的鞋袜是导致糖尿病足损伤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选择鞋袜时要遵循 “宽松、柔软、透气” 的原则:

· 鞋子:选择圆头、宽松的鞋子,避免尖头鞋、高跟鞋(容易挤压脚趾,导致脚趾变形、损伤);鞋底要柔软有弹性,能缓冲走路时的冲击力,减少脚部压力;鞋子材质选择透气的棉布或真皮,避免塑料、橡胶等不透气材质,防止脚部出汗过多引发感染;

· 袜子:选择纯棉、浅色的袜子,纯棉材质透气吸汗,浅色袜子能及时发现脚部是否有出血、渗液;袜子要宽松,不要过紧,避免袜口勒住脚踝,影响血液循环;不要穿有破洞、补丁的袜子,以免摩擦脚部皮肤造成损伤。

5. 控制 “血糖血脂”:从根源减少血管神经损伤
预防糖尿病足的根本,是控制好血糖和血脂,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神经的持续损伤:

· 严格控糖:按照医生要求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 10.0mmol/L),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 调节血脂:若存在高血脂,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控制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避免血脂异常加重血管堵塞;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管狭窄;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控制,两者都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戒烟,限制饮酒(最好不饮酒)。

四、这些 “护脚误区” 要避开,别越护越伤
糖尿病患者护脚时,若陷入以下误区,可能会加重脚部损伤,增加糖尿病足风险,需要特别注意避开。

1. 误区一:“脚麻不痛就没事”,忽视早期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 “脚麻不痛” 是小问题,忍忍就过去了,不会想到是神经病变的信号。但实际上,脚麻是神经损伤的早期表现,若此时不重视,等到脚部完全失去感觉,再发现损伤就晚了。即使没有疼痛,只要出现脚麻、刺痛等症状,就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神经损伤程度,进行早期干预。

2. 误区二:“用热水泡脚能活血”,水温过高致烫伤
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 “热水泡脚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于是用滚烫的水泡脚,却不知脚部感知温度能力差,很容易导致烫伤。热水泡脚确实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水温必须控制在 37-40℃,且泡脚时间不宜过长(10-15 分钟即可),避免长时间热水浸泡导致皮肤角质层软化、破损。

3. 误区三:“自行处理伤口”,导致感染加重
有的糖尿病患者发现脚部有小伤口、嵌甲或鸡眼时,会自行用剪刀剪、用刀片挖,或涂抹不明药膏,这些行为很容易导致伤口感染、扩大。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差,任何自行处理的损伤都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正确做法是及时就医,由医生用专业方法处理伤口,避免感染加重。

4. 误区四:“冬天用热水袋暖脚”,直接接触致烫伤
冬季脚部发凉时,部分糖尿病患者会用热水袋、暖手宝直接敷脚,由于脚部感觉迟钝,即使热水袋温度过高,也无法及时察觉,很容易导致烫伤。若需要暖脚,可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后放在脚边,不要直接接触皮肤,或穿厚袜子、用温水泡脚,避免直接高温刺激。

五、总结:糖尿病足早发现,少遭罪还能保脚
糖尿病足并非 “一来就烂脚”,从早期神经、血管病变到最终溃烂,中间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和干预。糖尿病患者只要重视脚部的早期信号(麻木刺痛、发凉怕冷、颜色异常、走路疼痛、伤口难愈),日常做好脚部检查、清洁、保湿、选对鞋袜,同时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就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即使出现早期症状,也能通过及时治疗和护理,阻止病情进展,避免 “烂脚” 和截肢的风险。

记住,糖尿病足的预防关键在 “早”—— 早发现信号、早干预治疗、早做好护理,才能让双脚远离溃烂,减少痛苦,保持正常的功能,让糖尿病患者也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姚登峰 河南省中医院 周围血管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