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并发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溃疡、感染甚至截肢。据统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因足部问题截肢,但早期识别并干预可降低80%的截肢风险。
一、神经病变相关信号
1.感觉异常
麻木与刺痛:约70%的糖尿病足患者早期出现足部麻木,从脚趾逐渐向上蔓延,呈“袜套样”分布。部分患者伴随针刺、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可能与神经损伤后异常放电有关。
触觉减退:患者对温度、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无法察觉鞋内异物或热水烫伤,易导致反复微小创伤。
蚁行感:部分患者描述足部有蚂蚁爬行的异样感,这是神经功能紊乱的典型表现。
2.运动功能异常
肌肉萎缩:长期神经病变导致足部小肌肉萎缩,表现为足弓塌陷、爪形趾或槌状趾,行走时易出现“鸭步”姿态。
平衡障碍:感觉减退使患者难以感知足部位置,增加跌倒风险,尤其老年患者需警惕。
二、血管病变相关信号
1.皮肤温度改变
发凉:下肢动脉狭窄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皮肤温度低于正常,即使保暖后仍难以恢复。
异常发热:局部炎症或神经病变可能引发足部发热,需与感染区分,可通过红外测温仪辅助判断。
2.间歇性跛行
行走时小腿肌肉因缺血出现痉挛性疼痛,休息后缓解,提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爬楼梯或快走时乏力,易被忽视。
3.静息痛
病情进展至血管严重狭窄时,即使静息状态下足部也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需抬高患肢缓解。
三、皮肤与软组织改变
1.干燥皲裂
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汗腺分泌减少,足底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深裂纹,易继发细菌感染。冬季症状加重,需每日使用无刺激保湿霜护理。
2.颜色变化
发绀或苍白:动脉缺血导致足部皮肤呈紫灰色或苍白,按压后恢复缓慢。
色素沉着:长期慢性缺血引发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暗褐色斑块,提示病情进展。
3.趾甲异常
趾甲增厚、变黄、表面凹凸不平,甚至脱落,与真菌感染或微循环障碍相关。修剪时需避免损伤甲沟,防止嵌甲引发甲沟炎。
四、伤口愈合异常
1.微小创伤难愈
剪指甲不当、鞋袜摩擦或烫伤后,伤口持续数周不愈合,甚至扩大为溃疡。高血糖环境抑制免疫细胞功能,胶原合成减少,导致修复能力下降。
2.感染风险增加
伤口出现红肿、渗液、恶臭分泌物,提示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白细胞趋化性降低,感染易扩散至深部组织,甚至引发骨髓炎。
五、其他早期信号
1.下肢水肿
神经源性水肿或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足踝部凹陷性水肿,按压后恢复缓慢,需与心肾功能不全鉴别。
2.关节变形
长期高血糖引发夏科关节病,表现为足部关节肿胀、畸形,活动时疼痛,X线可见骨质破坏。
六、早期筛查与预防
1.每日自查
检查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破损或异物,观察趾甲形态,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可触及搏动)。
2.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以改善微循环;选择透气鞋袜,避免赤脚行走;冬季使用温水洗脚(水温≤37℃),禁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直接加热足部。
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常隐匿于日常细节中,患者需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足部检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张慧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