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肘部酸痛,多数人会归咎于“劳累过度”或“肌肉拉伤”,休息几天便不再关注。但部分人群的肘部酸痛会反复出现,尤其在拧毛巾、握鼠标、提重物时加重,这并非单纯的疲劳,更可能是“网球肘”(医学上称“肱骨外上髁炎”)发出的信号。网球肘虽名字与“网球运动”相关,却常见于普通人群,是肘部肌腱长期劳损引发的慢性炎症,若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肘部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一、网球肘的4个典型特征,区别于普通肘部不适
网球肘的症状易与肘部肌肉劳损、关节炎混淆,但存在明确的病理特征,可通过以下4点精准识别:
(一)疼痛集中在肘部外侧“骨性突起”处
疼痛位置固定,多位于肘关节外侧的肱骨外上髁(肘部外侧可触摸到的骨性小突起)及周围区域,按压该部位时会出现明显压痛,疼痛可向小臂外侧或手腕方向放射。例如,用手指按压肘部外侧突起处,会感到尖锐疼痛;拧毛巾、转动门把手时,疼痛会从肘部外侧蔓延至小臂,这种“固定痛点+放射痛”是网球肘的核心特征,与普通肌肉劳损“大范围酸痛”有明显区别。
(二)特定动作触发疼痛,休息后可暂时缓解
疼痛多在“前臂旋转”“手腕发力”的动作中诱发,如拧毛巾、握鼠标点击、提购物袋、拧瓶盖、扫地拖地等;而肘部完全放松或做简单屈伸动作时,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例如,握笔写字时可能无明显不适,但用鼠标点击文件或拧干湿毛巾时,肘部外侧会突然刺痛,这种“动作相关性疼痛”是网球肘的典型表现——普通劳损多在活动后整体酸痛,与特定动作关联不紧密。
(三)症状呈“慢性反复”,逐渐加重
网球肘多为慢性起病,初期仅在频繁发力后出现轻微酸痛,休息1-2天可缓解;若未及时干预,会逐渐发展为日常轻微动作(如握筷子、翻书)也引发疼痛,疼痛频率从“偶尔发作”变为“频繁出现”,程度从“酸胀”转为“刺痛”,部分患者甚至会因疼痛无法完成系鞋带、拧水龙头等精细动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四)肘部活动范围正常,无明显肿胀
与肘部关节炎“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不同,网球肘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旋转范围通常正常,外观无明显红肿、畸形,仅在发力时出现疼痛。例如,能正常将手臂伸直或弯曲,也能转动手腕,但发力拧毛巾或提重物时,会因肌腱受力引发疼痛,这种“活动范围正常但发力疼痛”是区分网球肘与其他肘部疾病的关键。
二、网球肘为何会找上门?3个核心发病机制
网球肘的本质是肘部外侧肌腱的“慢性劳损性炎症”,主要与肌腱反复受力、退变及修复障碍相关,具体通过以下3个机制发病:
(一)肌腱长期反复“微损伤”累积
肘部外侧的“桡侧腕短伸肌肌腱”是网球肘的主要病变部位,该肌腱一端附着于肱骨外上髁,另一端连接腕部肌肉,负责手腕伸展、前臂旋转的发力。当频繁进行手腕发力、前臂旋转的动作(如拧毛巾、握鼠标、打网球)时,肌腱会反复受到牵拉与摩擦,导致肌腱纤维出现微小损伤。若损伤速度超过修复速度,微小损伤会逐渐累积,最终引发肌腱充血、水肿、退变,形成慢性炎症,出现疼痛症状。
(二)肌腱退变导致“抗损伤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40岁后),肌腱的血液供应减少,胶原纤维结构改变,弹性与韧性下降,抗牵拉、抗摩擦能力减弱,即使是日常轻微的反复动作,也可能导致肌腱损伤;此外,长期缺乏运动或过度使用,会进一步加速肌腱退变,使肌腱更易出现劳损。例如,中年家庭主妇频繁做家务(拧毛巾、擦桌子),或办公室职员长期握鼠标,都可能因肌腱退变+反复受力,诱发网球肘。
(三)错误动作加重肌腱负担
日常活动中若存在错误发力习惯,会额外增加肘部肌腱的负担,加速损伤。例如,拧毛巾时过度依赖手腕发力,而非借助手臂与身体力量;握鼠标时手腕悬空或过度弯曲,导致前臂肌肉持续紧张,间接牵拉肘部肌腱;打网球、羽毛球时动作不规范,击球瞬间手腕突然发力,使肘部肌腱承受远超其承受能力的拉力,这些错误动作都会加剧肌腱劳损,诱发网球肘。
三、哪些人容易被网球肘“盯上”?
网球肘并非运动员专属,以下4类人群因日常动作中频繁用到肘部肌腱,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一)长期从事“手腕发力”家务的人群
如家庭主妇、保洁人员,日常频繁进行拧毛巾、擦玻璃、扫地拖地、切菜等动作,手腕需反复伸展、旋转发力,肘部外侧肌腱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劳损;尤其频繁拧干湿毛巾、提重物时,肌腱受力集中,损伤风险更高。
(二)长期使用电脑、鼠标的办公人群
办公室职员、程序员、设计师等人群,每日长时间握鼠标、敲击键盘,若坐姿不当(如肘部悬空、手腕过度弯曲),会导致前臂肌肉持续紧张,桡侧腕短伸肌肌腱长期处于牵拉状态;此外,频繁点击鼠标时手腕反复发力,会进一步加重肌腱负担,长期累积易诱发网球肘,这类情况也被称为“鼠标肘”。
(三)从事特定职业的技术人群
如厨师(颠勺时手腕反复发力)、木匠(使用锤子、锯子时前臂旋转发力)、机械维修师(拧螺丝、操作工具时手腕用力)、音乐家(弹钢琴、拉小提琴时手腕精细发力),这类职业需长期、反复进行手腕与前臂的精准发力动作,肘部肌腱持续承受压力,易出现慢性劳损。
(四)运动方式不当的健身或球类爱好者
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爱好者,若击球动作不规范(如击球时手腕过度后伸、发力过猛),或运动前未充分热身,会导致肘部肌腱在运动中突然承受巨大拉力,引发急性损伤;若急性损伤未完全恢复便再次运动,会逐渐转为慢性炎症,发展为网球肘;此外,过度健身(如频繁进行腕部负重训练)也可能加重肌腱劳损。
四、科学应对网球肘:从急性期到恢复期的3阶段处理
网球肘的治疗需遵循“急性期制动镇痛、恢复期肌力训练、慢性期功能重建”的原则,避免盲目锻炼或长期忽视,具体分3个阶段干预:
(一)急性期(疼痛明显时,通常1-2周):以“休息、镇痛、减少肌腱刺激”为主
l 限制肘部发力动作:避免拧毛巾、提重物、握鼠标、打网球等可能加重肌腱负担的动作,必要时可佩戴“网球肘护具”(如反力护肘),通过护具分散肘部肌腱的受力,减少活动时的疼痛;日常穿衣服、洗澡时可借助另一只手辅助,避免患侧肘部发力。
l 局部冷敷与药物镇痛:若肘部有明显压痛、酸胀,可在疼痛发作时用冰袋(裹毛巾避免冻伤皮肤)冷敷肘部外侧,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通过低温减轻肌腱的充血与炎症,缓解疼痛;若疼痛影响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非甾体类抗炎凝胶(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或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用药时间不超过1周,避免长期使用引发胃肠道不适。
l 避免盲目按摩与拉伸:急性期肌腱处于炎症水肿状态,过度按摩或用力拉伸可能加重肌腱损伤,此时以“温和休息”为主,仅可在疼痛缓解后做轻微的肘部放松动作(如缓慢屈伸肘关节),避免主动发力。
(二)恢复期(疼痛减轻后,通常2-4周):以“放松肌肉、增强肌腱耐受性”为主
l 前臂肌肉放松训练:缓解肌腱周围肌肉紧张,减少对肌腱的牵拉。
l 前臂拉伸:坐姿或站姿,患侧手臂伸直,掌心向下,用健侧手轻轻将患侧手腕向掌心方向掰,感受前臂外侧肌肉的拉伸感,保持15-20秒,重复5次,每日2次;
l 泡沫轴放松:将前臂放在泡沫轴上,缓慢滚动按压酸痛部位,每次滚动10-15秒,重复3次,每日1次,帮助放松紧张的前臂肌肉。
l 低强度肌力训练:逐步增强肌腱与肌肉的力量,提高抗劳损能力,训练时需避免疼痛。
l 弹力带腕伸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在桌腿,患侧手握弹力带另一端,手臂伸直,掌心向下,缓慢伸展手腕(向身体外侧抬手腕),再缓慢复位,重复10-15次,每日2组;
l 握力球训练:选择软质握力球,患侧手缓慢用力握住5秒后完全放松,重复10次,每日2组,增强手腕与前臂肌肉力量,注意握力大小以“不引起肘部疼痛”为宜。
(三)慢性期(疼痛基本消失后,通常1个月以上):以“恢复功能、预防复发”为主
l 功能性动作训练:模拟日常动作,逐步恢复肘部发力能力,避免动作生疏导致再次损伤。
l 模拟拧毛巾训练:用患侧手握住湿毛巾(初期可选择轻薄毛巾,后期过渡到厚毛巾),缓慢进行拧毛巾动作,动作幅度与力度逐步增加,每次训练5-10分钟,每日1次;
l 提物训练:从提0.5公斤的物品(如小水杯)开始,逐步增加重量(不超过2公斤),双手或单手提物行走,每次1-2分钟,每日2次,恢复肘部负重能力。
l 动作矫正训练:纠正日常错误发力习惯,减少肌腱再次劳损的风险。
l 鼠标使用姿势矫正:使用鼠标时保持肘部自然弯曲,手腕平放于桌面,避免手腕悬空或过度弯曲;可使用带腕托的鼠标垫,支撑手腕减轻压力;每使用鼠标30分钟,暂停动作做5次手腕伸展运动(缓慢抬手腕、放下);
l 家务动作矫正:拧毛巾时借助手臂与身体力量,而非单纯依赖手腕发力;提重物时双手分摊重量,避免单手提重物,减少肘部肌腱的单侧负担。
五、日常预防:4个小习惯,远离网球肘困扰
网球肘的预防核心是“减少肌腱反复劳损”,通过调整日常动作与习惯,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具体可参考以下4点:
(一)避免长期重复“手腕发力”动作,注意间歇休息
若工作或家务中需频繁用到手腕发力(如握鼠标、拧毛巾),每30-40分钟需暂停动作,做5分钟前臂与手腕放松运动(如手腕伸展、前臂拉伸),让肘部肌腱得到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减少肌腱持续受力的时间。
(二)纠正错误发力姿势,减少肌腱负担
l 做家务时:拧毛巾、提重物时,尽量用手臂与身体力量配合,而非单纯依赖手腕发力;切菜时保持肘部靠近身体,避免肘部悬空导致肌肉紧张。
l 使用电子设备时:调整座椅与桌面高度,使肘部自然弯曲90度,手腕平放于桌面;选择人体工学鼠标与键盘,减少手腕过度弯曲或伸展。
l 运动时:打网球、羽毛球前需充分热身(如手腕旋转、肘部拉伸),学习规范的击球动作,避免手腕突然发力或过度后伸,运动后做好放松训练。
(三)选择合适护具,必要时辅助保护
若需长期进行手腕发力的工作或运动,可佩戴“网球肘护具”(反力护肘),护具需正确佩戴在肘部下方2-3厘米处,通过分散肌腱受力,减少运动或工作中对肌腱的牵拉;护具无需24小时佩戴,仅在发力时使用即可,避免长期佩戴导致肌肉萎缩。
(四)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肌腱养护”
年龄超过40岁后,每周可进行2-3次前臂与手腕的肌力训练(如弹力带训练、握力球训练),每次15-20分钟,增强肌腱与肌肉的力量及弹性;日常可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蛋、鱼类、新鲜蔬果),为肌腱修复提供营养,延缓肌腱退变。
六、核心提醒: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若肘部酸痛伴随以下表现,提示网球肘可能较严重,或合并其他肘部问题,需尽快到肩肘外科就诊,通过超声、X光等检查明确病情:
(一)疼痛持续加重,休息与简单处理无效
肘部疼痛持续超过2周,即使减少活动、使用抗炎药物后,疼痛仍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夜间痛或影响睡眠,可能提示肌腱存在明显退变或部分撕裂,需专业干预。
(二)肘部出现麻木、无力或活动受限
除疼痛外,若伴随前臂或手部麻木、刺痛,或手腕伸展时明显无力(如无法主动抬手腕),可能合并神经损伤;若肘关节屈伸、旋转范围受限,需排除关节炎、关节粘连等问题,避免延误治疗。
(三)肘部出现肿胀、畸形或异常弹响
肘部外观出现明显红肿、淤青,或活动时能听到“弹响”“卡顿”声,甚至感觉肘部位置异常,可能伴随肌腱完全撕裂或关节损伤,需立即就医检查,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七、总结:网球肘早干预,多数可恢复
网球肘并非“疑难杂症”,核心在于早期识别症状——肘部外侧固定痛点、特定动作触发疼痛,及时通过休息、护具保护、康复训练干预,多数轻度至中度网球肘可在1-3个月内逐步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
网球肘的恢复需避免“急于求成”,过度锻炼或忽视休息可能加重肌腱损伤;若损伤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物理治疗(如冲击波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配合规范康复训练,也能有效恢复
(占娟娟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肩肘外一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