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37°之外的阴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有多可怕?

2023-10-13 16: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那扇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的门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上演。当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体温计上稳定的“37°”代表着健康时,一种名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简称ESBLs)的微小分子,却在微观世界里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风暴,它如同潜伏于阴影中的刺客,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抗生素的有效性。这不仅仅是一场生物学上的较量,更是对现代医学智慧与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

ESBLs并非新生事物,但它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却让人不容小觑。作为一类由某些细菌产生的酶,它们的特长在于能够水解并破坏多种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乃至更高级的碳青霉烯类药物。这意味着,一旦细菌携带了这种基因编码的“武器”,几乎所有传统的治疗方案都将失效,患者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产ESBLs的菌株往往还伴随着多重耐药性,使得治疗选择变得极为有限。

追溯其源头,ESBLs的产生与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密切相关。在农业领域,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在医疗实践中,不合理的处方习惯、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剩余药物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人为的压力加速了细菌进化的步伐,促使它们发展出各种抵抗机制,其中就包括产生ESBLs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本局限于特定地区的耐药菌逐渐扩散至全球,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公共卫生危机。

ESBLs的危害远不止于此。由于其高度的传播性和难以根除的特性,医院内感染成为了重灾区。在这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最容易成为受害者,尤其是那些接受侵入性操作或长期住院的病人。一旦发生感染,不仅治疗周期延长,医疗费用激增,而且死亡率也显著提高。此外,社区获得性感染同样不容忽视,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轻微擦伤或是简单的手术都可能成为感染入口,让普通人也陷入危险之中。

面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并未坐以待毙。他们正在积极研发新型抗菌药物,试图绕过ESBLs的作用路径,同时探索利用噬菌体疗法、免疫调节剂等创新手段来对抗耐药菌。然而,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昂,且难以跟上细菌变异的速度。因此,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压力,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这包括加强兽医领域的监管,限制农业中抗生素的使用;在医院内部推行合理用药政策,确保每一份处方都基于确切的需要;以及提高公众意识,鼓励人们只在必要时才使用抗生素。

回望这场发生在37°之外的阴谋,我们不难发现,ESBLs的出现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映。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医生谨慎开方,农民理性养殖,患者遵医嘱服药……只有当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扭转乾坤,守护住那份来之不易的健康与安宁。

(齐静雯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中级检验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