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肺结核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至今仍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大量新发肺结核病例,且因其具有传染性和病情易反复迁延等特点,对患者的健康、生活以及社会医疗资源都带来了沉重负担。在肺结核的诊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规范且富有温度的护理措施,不仅是缓解患者身体病痛的辅助力量,更是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的关键支撑。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到临床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与升华,肺结核护理工作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二、肺结核基础理论知识
(一)病因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这种细菌具有独特的细胞壁结构,含有大量脂质成分,使其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例如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数周,且对一些常规的消毒剂和染料具有耐受性。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核,这些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周围健康人吸入后就有可能引发感染。
(二)病理生理
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应答反应。在初始阶段,巨噬细胞会吞噬入侵的结核杆菌,但结核杆菌能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并抑制其杀菌功能,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结核结节,这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由上皮样细胞、朗罕氏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若机体抵抗力低下或菌量过多,炎症会进一步扩散,导致肺部出现浸润、空洞形成等病变,影响肺组织的正常通气换气功能,引发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三)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肺结核患者常有长期低热,多在下午体温升高,一般为 37.4 - 38℃左右,可能还伴有盗汗,以夜间睡眠中或清晨时更为明显,严重者衣服被褥可被浸湿。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慢性消耗症状,部分女性患者可能会有月经失调的情况。
2.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咳少量黏液痰,若病变累及支气管黏膜,咳嗽会加重,且多在清晨或体位改变时更为显著。咳痰量一般不多,但如果出现空洞并继发感染,痰量会增多,且可能呈脓性。咯血也是较典型的症状,咯血量不等,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都有可能,大量咯血时可危及生命。胸痛多发生在胸膜受累时,疼痛性质多为锐痛,随咳嗽、呼吸而加重,当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胸部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浊音,语颤减弱,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三、临床实践中的肺结核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休息与活动指导
患者在急性期或病情较重时,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能量消耗,有助于体力恢复和病情控制。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例如从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伸展运动,到在病房内缓慢行走,再到在走廊进行适当散步等逐步递增的活动安排。同时,要向患者强调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失眠的患者,可协助其采取舒适卧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助眠药物。
2.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患者机体对营养的高需求,增强机体抵抗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瘦肉等,每天应保证足够的摄入量;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例如,建议患者每天摄入蔬菜至少 500 克,水果 200 - 300 克。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过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呼吸道炎症反应或影响药物吸收。
(二)用药护理
1. 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一线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以及二线药物如氟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等。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方法、不良反应等知识。例如,异烟肼是抗结核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具有杀菌力强、穿透力强、口服方便等优点,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炎,因此在用药期间需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同时要指导患者补充维生素 B6 以预防此不良反应。利福平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 D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而发挥杀菌作用,但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和流感样综合征,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有无发热、肌痛等不适表现。
2. 督导患者服药
肺结核治疗需要长期规律用药,一般全程治疗时间为 6 - 8 个月甚至更长,确保患者按时、按量、全程服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护理人员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督导,如在住院期间,每天按时将药物发放到患者手中,并看着患者服下;对于居家治疗的患者,可采用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醒服药等方式,发现及时和解决患者可能出现的漏服、错服药物等问题。
(三)心理护理
1. 情绪评估与沟通交流
肺结核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面临着身体不适、社交隔离、经济压力以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多种因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采用开放、接纳的态度,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可在每天查房或护理操作时,花几分钟时间和患者聊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状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疑问和担忧。
2. 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焦虑情绪较重的患者,可采用放松训练方法,如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练习,每天进行数次,每次约 15 - 20 分钟,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对于有抑郁倾向的患者,要给予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肯定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请心理科医生会诊,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肺结核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可治愈性、传染性控制等内容,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四)并发症护理
1. 咯血的护理
咯血是肺结核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患者出现咯血,应即将立患者置于头低足高侧卧位,轻拍背部,鼓励患者将气管内的血液咯出,防止窒息。同时,护理人员要迅速准备好抢救物品,如吸氧设备、吸引器、急救药品等。对于咯血量较少的患者,可给予口服止咳药和止血药,如复方甘草合剂、云南白药等;对于大咯血患者,在积极止血治疗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咯血量、颜色、性状等变化,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如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输血等。
2. 胸膜炎的护理
当结核杆菌侵犯胸膜导致结核性胸膜炎时,患者常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协助患者采取患侧卧位,以减轻胸痛和呼吸困难。对于有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需配合医生做好胸腔穿刺抽液的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向患者解释穿刺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术中协助医生严格无菌操作,观察患者反应;术后记录抽液量和性质,监测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
四、结语
肺结核护理工作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临床实践中的精细操作,是一个不断积累、探索和升华的过程。通过扎实掌握肺结核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等理论知识,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涵盖一般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肺结核疾病不断变化的特点和患者多样化的需求,为全球肺结核防控事业贡献护理力量,守护患者健康,让肺结核这一古老的疾病在人类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远去。
(郭荣莉 延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结核病防治门诊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