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偏瘫患者总怕摔跤?平衡训练能降低跌倒风险吗?

2025-06-15 09: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康复科门诊,经常能听到偏瘫患者或家属这样的担忧:“我现在走路总觉得不稳,生怕哪天突然摔了”“上次差点跌倒后,现在出门都有心理阴影了”。偏瘫患者因大脑损伤导致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协调能力受损,平衡功能障碍成为普遍问题,而跌倒不仅可能造成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后果,还会加剧患者的恐惧心理,甚至丧失独立生活的信心。那么,平衡训练究竟能否为偏瘫患者筑起一道“防跌倒屏障”?本文将从平衡功能的生理机制、偏瘫患者跌倒的核心原因、平衡训练的科学原理及具体方法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揭开答案。

一、先搞懂:偏瘫患者为何总“站不稳、易摔跤”?

要判断平衡训练是否有效,首先需要明确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根源。人体的平衡维持是一个“多系统协同作业”的复杂过程,如同一个精密的“平衡控制系统”,而偏瘫患者的这一系统出现了多环节“故障”。

(一)平衡维持的“三大支柱”受损

正常情况下,人体依靠三大系统维持平衡:一是感觉系统,包括视觉(观察环境判断位置)、前庭系统(内耳感知头部运动)和本体感觉(肌肉、关节感知肢体位置);二是运动系统,通过肌肉收缩调整身体姿势,如站立时小腿肌肉发力稳定重心;三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作为“指挥中心”,整合感觉信号并下达运动指令。

偏瘫患者因脑卒中、脑外伤等导致大脑运动区、感觉区或神经传导通路受损,直接打破了这一平衡。例如,患者可能因本体感觉减退,无法准确感知瘫痪侧肢体的位置,导致走路时脚“踩不实”;或因前庭功能紊乱,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进而站立不稳;更常见的是瘫痪侧肢体肌力不足,无法及时调整身体重心,稍有外力干扰就容易失衡。

(二)跌倒的“高危诱因”叠加

除了核心的平衡功能障碍,偏瘫患者还面临多重跌倒诱因。从生理层面看,患者常伴随步态异常(如足下垂、划圈步态)、关节活动受限,行走时身体重心偏移;部分患者因服用降压药、镇静药等,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站立瞬间头晕眼花。从环境层面看,家中地面湿滑、障碍物过多、光线昏暗,外出时路面不平、台阶无扶手等,都可能成为“跌倒导火索”。而心理层面的恐惧焦虑,会让患者刻意放慢动作、过度依赖辅助工具,反而降低身体的协调性,形成“越怕摔越容易摔”的恶性循环。

二、关键答案:平衡训练真的能降低跌倒风险吗?

答案是肯定的。大量临床研究和康复实践表明,科学规范的平衡训练能从“修复平衡系统”“增强防跌倒能力”“改善心理状态”三个维度,显著降低偏瘫患者的跌倒风险。

(一)从机制上:平衡训练“修复”平衡控制能力

平衡训练并非简单的“站一站、走一走”,而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逐步恢复人体平衡系统的协同功能。其核心作用包括:

-提升感觉整合能力:通过闭眼站立、在不稳定平面(如平衡垫)上训练,迫使患者依赖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感知身体位置,增强大脑对感觉信号的整合能力。例如,偏瘫患者初期可能无法闭眼站立,经过1-2个月训练后,能闭眼维持10-15秒,说明其非视觉平衡功能得到改善。

-增强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平衡训练会针对性锻炼核心肌群(腰腹、背部肌肉)和下肢肌肉(大腿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核心肌群如同“身体的稳定器”,能维持躯干平衡;下肢肌肉则负责支撑体重、调整步态。研究显示,经过8周平衡训练的偏瘫患者,瘫痪侧下肢肌力可提升1-2级,步态稳定性明显提高。

-优化平衡反应速度:平衡反应是人体失衡时的“应急机制”,如脚下打滑时,身体会本能地迈出一步以调整重心。偏瘫患者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平衡反应延迟,而训练通过模拟“失衡场景”(如轻微推搡、在倾斜平面站立),能缩短大脑的反应时间,让患者在即将失衡时更快做出调整动作。

(二)从数据上:临床研究给出“实锤”证据

2023年《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发表的一项针对200例偏瘫患者的对照研究显示:接受为期12周平衡训练的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为12%;而未接受训练的对照组,跌倒发生率高达45%。另一项国际研究则发现,长期坚持平衡训练的偏瘫患者,不仅跌倒次数减少60%以上,且即使发生跌倒,因身体反应能力提升,重伤(如骨折、颅内出血)的比例也降低了50%。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平衡训练不是“安慰剂”,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的、降低偏瘫患者跌倒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怎么练?偏瘫患者平衡训练的“分阶段指南”

平衡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患者的平衡能力分级(通常分为I-IV级,I级最差,IV级接近正常),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以下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训练方法,患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训练导致受伤。

(一)初期:辅助平衡训练(适用于平衡I-II级,需家属或康复师协助)

此阶段患者无法独立站立,需借助辅助工具或他人帮助,重点训练“静态平衡能力”(维持固定姿势的平衡)。

1.床上平衡训练:患者仰卧位,双腿屈膝,双脚踩床,康复师协助其将臀部抬离床面,维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此动作可增强核心肌群力量,为站立打下基础。

2.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大腿上,先进行“静态坐位”(保持坐姿稳定5分钟);再逐步过渡到“动态坐位”,如双手交叉向前伸手、向两侧转头,每次动作后回到原位,重复8-10次。训练时需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患者倾倒。

3.辅助站立平衡训练:患者借助平行杠或助行器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康复师在旁扶持其腰部。先练习“静态站立”(维持1-2分钟),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缓慢将重心移向健侧,再移向瘫痪侧,每侧停留3-5秒,重复10次。注意避免患者因重心偏移过度而跌倒。

(二)中期:主动平衡训练(适用于平衡III级,可独立站立但步态不稳)

此阶段患者能独立站立,重点训练“动态平衡能力”(在动作中维持平衡),逐步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

1.单腿支撑训练:患者站立,双手叉腰,先将健侧腿抬起,屈膝90度,维持3-5秒后放下;再尝试抬起瘫痪侧腿(可先在康复师协助下进行),同样维持3-5秒,两侧各重复5-8次。训练时可在前方放置镜子,帮助患者调整姿势。

2.平衡垫训练:将平衡垫(或折叠的毛巾被)放在地面上,患者双脚踩在上面站立,先进行静态站立(维持30秒-1分钟),再缓慢进行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平衡垫的不稳定性能增强本体感觉刺激,提升平衡适应能力。

3.步态平衡训练:患者借助手杖行走,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迈步平衡”:迈步时先将瘫痪侧腿迈出,重心随之转移,再迈出健侧腿,注意步伐平稳、步幅适中。可在地面贴胶带标记行走路线,帮助患者控制步态,每次训练10-15分钟。

(三)后期:进阶平衡训练(适用于平衡IV级,接近正常平衡能力)

此阶段患者平衡能力较好,重点训练“抗干扰平衡能力”,模拟日常生活场景,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1.干扰平衡训练:患者站立,康复师在其前方或侧方,用手轻轻推搡患者肩膀(力度由轻到重),让患者主动调整身体姿势以维持平衡。每次推搡后休息5秒,重复10-15次,训练患者的应急平衡反应。

2.日常生活场景训练:模拟家中场景,让患者练习“站立取物”(如从柜子上拿杯子)、“转身开门”“上下台阶”等动作。例如,上下台阶时,先迈健侧腿,再迈瘫痪侧腿,注意台阶旁需安装扶手,防止跌倒。每次训练结合2-3个日常动作,提升训练的实用性。

3.动态行走训练:患者在空旷场地行走,可加入“转身”“绕障碍物行走”等动作,如绕着椅子行走,或在地面放置障碍物(如书本),练习跨越。训练时可逐渐加快行走速度,但需保证姿势稳定,每次训练20-30分钟。

四、训练须知:避免误区,让平衡训练更安全有效

平衡训练虽好,但如果方法不当,反而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偏瘫患者及家属需注意以下“安全要点”:

(一)训练前:做好评估与准备

1.先做平衡能力评估:训练前必须由康复师评估患者的平衡分级、肌力情况、有无合并症(如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切忌盲目模仿他人训练,以免因动作难度不匹配导致受伤。

2.选择合适的训练环境:训练场地需宽敞、平整,清除障碍物(如电线、杂物),地面铺设防滑垫;光线充足,避免强光或昏暗环境影响视觉判断。训练时需有人在旁保护,尤其是初期患者,必要时准备轮椅,防止跌倒后无法起身。

3.做好身体准备:训练前避免空腹或过饱,穿着宽松衣物和防滑鞋;若患者有头晕、血压不稳定等情况,需先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训练。

(二)训练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难度逐步提升:从静态训练过渡到动态训练,从辅助训练过渡到独立训练,每次增加难度前,需确保患者能熟练完成当前动作。例如,患者需能独立站立3分钟后,再尝试单腿支撑训练。

2.控制训练强度:每次训练时间以20-40分钟为宜,每周训练3-5次,避免过度疲劳。训练中若出现头晕、心慌、肢体酸痛等不适,需立即停止休息,切勿勉强坚持。

3.重视姿势纠正:训练时需注意患者的姿势,如站立时避免含胸驼背、瘫痪侧肢体过度外展,行走时避免划圈步态。康复师可通过verbal提示(如“抬头挺胸”“脚踩实”)或手法辅助,帮助患者保持正确姿势。

(三)训练后:结合家庭防护与心理疏导

1.家庭环境改造:平衡训练的效果需要家庭防护配合。家属需为患者改造家中环境: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放置防滑垫;将常用物品放在患者伸手可及的高度;避免使用地毯(防止绊倒);夜间在走廊安装小夜灯。

2.心理支持不可少:部分患者因曾有跌倒经历,训练时容易紧张焦虑。家属和康复师需多鼓励患者,肯定其训练进步,如“今天单腿站立时间比昨天长了,真棒”;也可通过陪伴训练、分享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增强信心。

3.定期复查调整方案:患者需每月复查一次,康复师根据训练效果调整方案。例如,若患者平衡能力提升至III级,可减少辅助工具的使用,增加动态训练内容;若训练效果不佳,需排查是否存在肌力不足、感觉障碍加重等问题,及时调整训练重点。

五、总结:平衡训练是偏瘫患者“防跌倒”的“必修课”

偏瘫患者的跌倒风险并非不可控,平衡训练就像为身体安装了“平衡调节器”,通过修复感觉整合能力、增强肌肉力量、优化平衡反应,从根本上提升防跌倒能力。但需注意,平衡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3-6个月甚至更久,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同时,训练需与家庭防护、心理疏导相结合,形成“训练+防护+心理”的三维防跌倒体系。

最后提醒:每个偏瘫患者的病情不同,平衡训练方案需“个性化”,切勿盲目跟风训练。建议患者在康复科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从基础动作开始,逐步进阶,在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平衡能力。相信通过科学训练,偏瘫患者能逐步摆脱“怕摔跤”的困扰,重新找回独立生活的底气。

(李彩萍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治疗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