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化疗/放疗后的患者使用麻醉药时需注意哪些禁忌?

2025-01-23 10: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化疗或放疗后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受损、代谢改变及并发症风险增加,在使用麻醉药时需特别谨慎。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

1. 药物代谢与清除能力下降

放化疗可能损伤肝肾功能(如顺铂导致肾毒性、甲氨蝶呤影响肝脏),进而延长麻醉药半衰期,增加蓄积中毒风险。应减少剂量或选择短效药物,并加强术中监测(如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用药)。例如,依托咪酯在肝损患者中需慎用,因其依赖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

2. 骨髓抑制与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是常见副作用,区域阻滞(如椎管内麻醉)可能引发硬膜外血肿。若必须实施,需严格评估凝血指标(INR<1.5、PLT>50×10⁹/L),避免穿刺困难导致的反复尝试,术后密切观察神经功能。全身麻醉时也需警惕手术创面渗血增多,备好输血预案。

3. 心脏毒性叠加效应

蒽环类药物(阿霉素)或胸部放疗可引起心肌病、心律失常。吸入性麻醉剂(七氟醚、地氟醚)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可能加重心衰;氯胺酮因拟交感活性易诱发室性早搏,应禁用。建议优先选用对循环干扰小的药物(如丙泊酚),并持续心电图监测。

4. 呼吸道管理挑战

黏膜炎、吞咽困难及纤维化使气道高反应性增加,插管刺激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或喉头水肿。术前可予糖皮质激素雾化预处理,诱导期采用深度镇静联合肌松药减少应激反应,拔管前确保充分吸引分泌物。对于接受头颈部放疗者,还需警惕声带麻痹导致的误吸风险。

5. 免疫抑制与感染防控

中性粒细胞减少期进行有创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显著提升脓毒症概率。严格无菌技术至关重要,局部浸润麻醉优于神经阻滞以降低穿刺部位感染机会。术后尽早拔除导管,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覆盖革兰氏阳性菌。

6. 神经病理性疼痛干扰评估

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CIPN)患者对冷刺激敏感,术中低温环境可能加剧不适。区域麻醉前需测试感觉阈值调整局麻药浓度,避免过量导致运动阻滞延迟恢复。同时注意区分术后疼痛与原有神经痛,防止镇痛不足或过度镇静。

7. 特殊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通过CYP3A4代谢,可能影响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需查阅最新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替代方案。例如,帕利哌酮与丙泊酚合用可能增强中枢抑制效应,需分阶段给药并延长观察间隔。

8. 个体化液体管理策略

肿瘤溶解综合征或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存在电解质紊乱风险,大量补液可能诱发肺水肿。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结合每搏量变异度(SVV)监测,可优化容量状态而不影响组织灌注。晶体液优先于胶体液,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9. 术后恶心呕吐(PONV)高危因素

既往化疗史使5-HT3受体上调,常规剂量昂丹司琼可能无效。推荐多模式镇吐方案:地塞米松+帕洛诺司琼+橄榄球法(droperidol小剂量静注),并延迟给予脂肪乳剂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综上,此类患者的麻醉管理核心在于:精准评估器官储备功能、动态调整药物剂量、强化多学科协作、实施个体化保护策略。术前详细询问治疗史、完善实验室检查,术中采用目标导向监测技术,术后加强监护直至生命体征稳定,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常永娜 安阳市肿瘤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