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无意间摸到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处有小疙瘩,按压时可能还伴有轻微疼痛,这很可能是浅表淋巴结肿大。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会陷入恐慌,担心是不是患上了肿瘤。其实,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是良性的炎症反应,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肿瘤转移的可能。而超声检查作为一种便捷、无创的影像学手段,能帮助我们有效区分炎症与肿瘤转移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全身,浅表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正常情况下直径多在 0.2 - 0.5 厘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一般不易摸到。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时,淋巴结内的免疫细胞会活跃起来,对抗病原体,导致淋巴结肿大,这就是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则是因为肿瘤细胞通过淋巴循环转移到淋巴结,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超声检查区分炎症与肿瘤转移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主要是通过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特征来实现的。
从大小来看,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直径较小,一般不超过 2 厘米,而且多为反应性增生,经过抗炎治疗后会逐渐缩小。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直径往往较大,且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不过,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有些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也可能较大,而有些早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可能较小,需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形态方面,正常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蚕豆形,长径与短径的比值(L/S)通常大于 2。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大多保持这种椭圆形的形态,L/S 比值一般仍大于 2。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会破坏淋巴结的正常结构,使其形态变得不规则,多呈圆形,L/S 比值常小于 2。
边界特征也有明显差异。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边界往往不清晰,可能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会侵犯周围的组织和结构。
内部回声是超声检查中另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内部回声通常比较均匀,这是因为淋巴结内主要是增生的免疫细胞,结构相对一致。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内部回声往往不均匀,可能会出现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区,有时还会出现钙化、液化等情况,这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发生坏死等有关。
血流情况的差异也有助于区分。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血流信号一般不丰富,或仅在淋巴结的周边出现少量血流信号。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因此血流信号通常比较丰富,而且血流分布可能会变得紊乱,出现异常的血管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查虽然在区分炎症与肿瘤转移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并非绝对准确。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等,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取少量的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肿大的性质。
此外,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的经验也非常重要。有经验的超声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淋巴结的各种特征,从而做出更可靠的判断。因此,如果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超声检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当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时,不必过于恐慌,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炎症引起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超声检查,以便尽早区分是炎症还是肿瘤转移。通过科学的检查和诊断,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保障身体健康。
(李悦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 功能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