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腹部淋巴结肿大,CT教你识别转移与结核

2025-06-11 09: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腹部淋巴结肿大是医学影像报告中常见的描述性诊断术语,通常指通过超声、CT或磁共振等检查手段发现患者腹腔内部及腹膜后区域存在多个体积异常增大的淋巴组织。腹部淋巴结结核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CT检查识别腹部淋巴结的结核与转移。

一、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特征

1. 强化特征

腹部淋巴结结核在CT检查中常表现出独特的强化特征。其中,环状强化是淋巴结结核的典型表现。结核菌感染淋巴结后,导致淋巴结内部发生干酪样坏死,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环状强化。研究显示,腹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环状强化占比高达93.5%,而腹部淋巴瘤患者仅占17.4%。此外,淋巴结结核还可能出现均匀强化(“多房样”征象),但占比较少,仅为6.5%,而腹部淋巴瘤患者均匀强化占比高达80.4%。

2. 解剖分布

腹部淋巴结结核在解剖分布上无特异性,多累及门腔间隙、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和腹主动脉上部周围淋巴结等区域。这些区域是淋巴结结核菌易侵犯的部位,也是CT检查中应重点观察的区域。

二、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

1. 强化特征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在CT检查中常表现为淋巴结短径超过10毫米,形态类圆形或不规则,可能出现融合成团现象。增强扫描时,转移性淋巴结多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毛糙,中央可能出现坏死区。与淋巴结结核相比,转移性淋巴结的均匀强化占比较少。

2. 解剖分布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分布与原发肿瘤的部位密切相关。例如,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常通过淋巴途径转移至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群。因此,在CT检查中,应关注原发肿瘤的部位及可能的淋巴转移途径。

三、CT检查方法与技术要点

1. 检查前准备

患者需在检查前空腹,并采取仰卧位进行扫描。为减少伪影,可口服稀释的碘对比剂充盈肠道。扫描范围应覆盖全腹部至盆腔,层厚控制在3-5毫米。增强扫描时,需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分别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进行多期扫描。

2. 技术要点

采用迭代重建算法提高图像质量,使用能谱CT区分钙化与出血。后处理技术中,多平面重组有助于观察腹膜连续改变,最大密度投影可清晰显示钙化灶分布。对于运动伪影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呼吸门控技术改善图像清晰度。

四、鉴别诊断与临床处理

1. 鉴别诊断

腹部淋巴结结核需与化脓性腹膜炎、肿瘤腹膜转移、肝硬化腹水、腹膜间皮瘤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括腹膜增厚的程度及范围、淋巴结的分布及钙化情况、腹水的密度及CT值等。

2. 临床处理

根据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腹部淋巴结结核患者,需接受抗结核治疗;对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需根据原发肿瘤的部位及分期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五、结论

CT检查在腹部淋巴结结核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淋巴结的强化特征、解剖分布及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腹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处理提供有力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应关注检查方法与技术要点,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王小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