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人皮肤变 “薄” 了?这些日常防护要点别忽略

2025-09-03 13: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皮肤会逐渐变薄,就像一层被岁月磨薄的纸,失去了往日的坚韧和弹性。这种变化不仅让皮肤看起来更加脆弱,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容易干燥、瘙痒,轻微碰撞就可能出现瘀青,甚至破损后难以愈合。老年护理中,皮肤防护是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环,掌握正确的日常防护要点,能减少老人皮肤不适,守护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皮肤变“薄”的真相:不只是“老了”那么简单
老人皮肤变薄是多种生理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一栋老房子,墙体、梁柱都会随时间逐渐老化,需要更细心的维护。

l 表皮层和真皮层都在“缩水”。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老人的表皮细胞更新速度变慢,厚度减少约20%,就像防护层变薄,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敏感、瘙痒。真皮层则像皮肤的“支架”,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老人的胶原蛋白流失加快,弹性纤维变粗、断裂,导致真皮层厚度减少,皮肤失去支撑,变得松弛、脆弱,轻轻一碰就可能损伤毛细血管,出现瘀青。

l 皮脂腺和汗腺功能衰退也加剧了问题。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滋润皮肤,老人皮脂腺萎缩,油脂分泌减少,皮肤锁水能力下降,变得干燥、粗糙,甚至脱屑;汗腺功能减弱则让皮肤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同时汗液分泌减少,进一步加重皮肤干燥,瘙痒感也随之而来。

l 血液循环变慢让皮肤“营养不足”。老人血管弹性下降,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血液循环变慢,皮肤获得的营养和氧气减少,修复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即使是小伤口,愈合时间也会变长,还容易引发感染。

二、皮肤变薄带来的“麻烦事”:不容忽视的隐患
皮肤变薄看似只是外观变化,实则暗藏诸多隐患,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老人的舒适度和健康,需要提前防范。

l 干燥瘙痒是最常见的困扰。皮肤油脂和水分不足,会导致干燥脱屑,进而引发瘙痒。老人常常忍不住抓挠,而薄嫩的皮肤经不起反复抓挠,很容易出现破损、出血,形成“瘙痒-抓挠-破损”的恶性循环。严重时,抓挠还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出现红肿、渗液,甚至形成溃疡。

l 瘀青和破损成了“家常便饭”。变薄的皮肤下,毛细血管脆弱不堪,轻微碰撞(如撞到家具、被衣物摩擦)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现瘀青。更严重的是,老人皮肤的愈合能力差,小破损也可能长时间不愈,尤其是下肢,因血液循环较差,还可能发展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增加护理难度。

l 皮肤敏感易受刺激。变薄的皮肤对外界刺激(如冷热变化、洗涤剂、衣物材质)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出现红斑、丘疹等过敏反应。例如,用过热的水洗澡、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都可能引发皮肤不适,让老人感觉刺痛或灼热。

三、日常清洁:温和是第一准则
清洁是皮肤护理的第一步,对老人来说,清洁的关键不是“洗得干净”,而是“温和不刺激”,就像对待易碎的瓷器,需要轻柔操作。

l 水温要“不冷不热”。洗澡或洗脸时,水温控制在37-40℃为宜,这个温度接近人体体温,不会刺激皮肤。避免用过热的水,高温会洗去皮肤表面仅存的油脂,加重干燥;也不宜用冷水,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可先用手试水温,感觉温热不烫即可。

l 清洁用品要“简单温和”。选择温和的沐浴露或香皂,优先选无香精、无酒精、pH值接近皮肤酸碱度(pH5.5左右)的产品,这些产品刺激性小,不会破坏皮肤屏障。避免使用强力去污或碱性强的清洁用品,它们会洗去过多油脂,让皮肤更干燥。清洁时用量不宜过多,搓出泡沫后轻轻涂抹在皮肤上,再用清水冲净。

l 洗澡频率要“因人而异”。老人皮肤油脂少,不必像年轻人那样频繁洗澡。夏季可每周洗2-3次,冬季则每周1次即可,过度清洁会加重皮肤干燥。每次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减少皮肤水分流失。

l 清洁手法要“轻之又轻”。用柔软的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拭皮肤,避免用力搓揉,尤其是颈部、腋下、大腿内侧等皮肤薄嫩的部位,更要小心。洗完后不要用力擦干,而是用毛巾轻轻拍干皮肤上的水分,保留少许湿润,方便后续保湿。

四、保湿护理:锁住水分是关键
保湿是改善老人皮肤干燥的核心,就像给干燥的土地浇水后覆盖地膜,既能补充水分,又能锁住水分,让皮肤保持滋润。

l 选择合适的保湿产品。优先选质地浓稠的保湿霜或润肤乳,这类产品含油量高,锁水效果好,比乳液更适合老人干燥的皮肤。成分上,含有甘油、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保湿成分的产品能有效补充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含有凡士林的产品则锁水能力强,适合特别干燥的皮肤或秋冬季节使用。使用前可在耳后试用,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大面积使用。

l 保湿时机要“趁热”。洗完澡或洗脸后,皮肤还带有少许水分时涂抹保湿产品,能更好地锁住水分,效果事半功倍。涂抹时用手掌轻轻按摩皮肤,促进吸收,重点涂抹小腿、手臂、背部等容易干燥的部位,这些部位皮脂腺分布少,更需要额外滋润。

l 白天晚上都要“保湿”。早晨涂抹保湿产品能为皮肤提供防护,减少白天外界环境对皮肤的刺激;晚上则可涂抹质地更厚重的保湿霜,利用睡眠时皮肤的修复时间,深层滋润皮肤。对于特别干燥的部位(如脚跟、手肘),可在涂抹保湿霜后套上棉质袜子或手套,增强保湿效果。

l 口唇和手足别“落下”。除了身体皮肤,口唇和手足也需要保湿。口唇可涂抹无刺激的润唇膏,尤其在秋冬季节,避免口唇干裂;手部接触外界刺激多,每次洗手后都要涂抹护手霜;足部容易干燥开裂,每天晚上洗完脚后涂抹足霜,能预防干裂。

五、穿着与环境:细节里的防护
老人的穿着和所处环境对皮肤健康影响很大,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有效减少皮肤刺激和损伤,就像给皮肤加了一层“保护罩”。

l 衣物材质要“柔软透气”。优先选择纯棉或真丝材质的衣物,这些材质柔软、透气,对皮肤摩擦小,能减少皮肤破损和过敏的风险。避免穿化纤、羊毛等材质的衣物,化纤材质透气性差,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羊毛材质则可能因纤维粗糙刺激皮肤。衣物要宽松合身,避免过紧,尤其是领口、袖口、裤腰等部位,过紧会摩擦皮肤,影响血液循环。

l 衣物洗涤要“温和无残留”。洗涤老人衣物时,选择温和的洗衣液,避免使用漂白剂、柔顺剂等刺激性强的洗涤剂。洗涤时要彻底漂洗,确保衣物上没有洗涤剂残留,残留的化学物质可能刺激皮肤,引发瘙痒。衣物晾干后要抖一抖,去除灰尘,穿前最好熨烫一下,尤其是棉质衣物,熨烫能让纤维更平整,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l 环境湿度要“刚刚好”。干燥的环境会加重皮肤干燥,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但要定期清洁加湿器,避免细菌滋生。同时,避免空调或暖气直吹老人,可在空调或暖气旁放一盆水,辅助增加湿度。

l 环境安全防“碰撞损伤”。家里的家具边角(如桌角、墙角)可安装防撞条,避免老人不小心撞到,导致皮肤瘀青或破损。地面要保持干燥,避免积水,防止老人滑倒摔伤皮肤。选择防滑的拖鞋,鞋底要柔软,减少行走时对足部皮肤的摩擦。

六、特殊部位防护:重点关注“脆弱区”
老人皮肤有几个特别脆弱的部位,需要重点防护,这些部位一旦出现问题,恢复难度大,更要提前做好护理。

l 面部皮肤“娇弱”。面部皮肤暴露在外,容易受紫外线、冷热刺激影响,外出时可戴宽檐帽或打伞,避免阳光直射;冬季外出则要戴口罩,防风保暖。面部清洁后及时涂抹保湿霜,选择专为敏感肌肤设计的护肤品,减少刺激。

l 四肢关节“易摩擦”。肘部、膝盖、脚踝等关节部位,因活动多,皮肤容易受到摩擦,变得粗糙甚至增厚。日常要避免这些部位过度摩擦,穿着时选择袖口、裤脚宽松的衣物,保湿时重点涂抹这些部位,保持皮肤滋润,减少摩擦损伤。

l 下肢皮肤“需呵护”。老人下肢血液循环较差,皮肤更易干燥、瘙痒,甚至出现静脉曲张和溃疡。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穿着宽松的裤子,避免过紧的袜子勒住脚踝,影响血液回流。每天检查下肢皮肤,若发现瘀青、破损或肿胀,要及时处理。

总结:用心防护,让老人皮肤“舒适过冬”
老人皮肤变薄是自然规律,但通过科学的日常防护,能有效减少由此带来的不适和隐患。温和清洁、加强保湿、注意穿着和环境细节、重点防护脆弱部位,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为老人的皮肤健康筑起一道防线。

皮肤护理需要长期坚持,家人和照护者要多关注老人的皮肤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让老人的皮肤在细心呵护下保持舒适,不仅能减少病痛,更能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刘冠男 郑州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 门诊部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