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读懂心脏“求救信号”,识别重症风险

2025-06-04 15: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其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中,许多危及生命的心脏急症在发作前,往往会通过身体发出特定“求救信号”。这些信号如同心脏的“预警系统”,及时识别并正确解读,能为抢救赢得关键时间,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一、胸痛:心脏最直接的“警报声”

胸痛是心脏发出的最常见也最易被感知的求救信号,但并非所有胸痛都与心脏相关,需学会区分其特征。心脏源性胸痛多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部的压榨性、紧缩性疼痛,如同被重物压迫或被绳子捆紧,这种痛感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甚至上腹部放射。

与普通胸痛相比,心脏重症相关的胸痛具有明显的“危急特征”:一是突发且剧烈,常无明显诱因,或在劳累、情绪激动后突然加重;二是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0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难以缓解;三是伴随全身症状,如出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这些特征提示可能存在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高危情况,需立即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仅表现为胸闷、胸部不适,这种“沉默的警报”更具隐蔽性,需格外警惕。

二、呼吸困难:心功能减退的“信号灯”

当心脏功能受损时,肺部血液回流受阻,易引发肺淤血,呼吸困难便成为典型信号。心脏相关的呼吸困难有其独特表现:早期多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随病情进展,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因憋气突然惊醒,需坐起片刻才能缓解;严重时表现为端坐呼吸,即使平卧也无法正常呼吸,必须保持半坐或坐位。

这种呼吸困难与肺部疾病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往往伴随“心源性”特征:呼吸时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类似水泡破裂的声音),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水肿、尿量减少等表现。一旦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提示心脏泵血功能已严重下降,可能是急性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需紧急处理。

三、心悸与心律失常:心脏节律的“异常波动”

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规整,每分钟跳动60-100次。当心脏电活动异常时,会出现心悸——一种自觉心跳加快、减慢或不规则的感觉,这是心脏节律紊乱的直接信号。

需高度警惕的心律失常信号包括:一是心跳突然加速至每分钟150次以上,持续不缓解,可能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二是心跳缓慢且不规则,伴随头晕、黑矇,可能是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三是突发心跳紊乱,感觉“心跳漏跳”频繁,同时伴有胸痛、气短,可能是室性早搏频发或室颤前兆。这些情况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心脏泵血骤降,引发晕厥甚至猝死。

此外,部分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能无明显心悸感,仅表现为乏力、活动耐量下降,需通过定期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这类“隐匿性心律失常”同样可能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重症。

四、全身症状:心脏重症的“间接提示”

除了心脏本身的局部症状,全身其他系统的异常表现也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些“间接提示”容易被忽视,却往往预示着严重心脏问题。

乏力与虚弱是常见的全身信号。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即使轻微活动也感到疲惫。这种乏力与体力活动不成正比,且休息后难以恢复,需警惕心功能不全。

水肿也是重要信号。心脏功能减退时,体循环淤血会导致下肢水肿,表现为双侧脚踝或小腿肿胀,按压时出现凹陷,傍晚加重、晨起减轻。若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至大腿、腹部,甚至出现胸水、腹水,提示心力衰竭已进入中重度阶段。

此外,尿量变化也能反映心脏状态。心脏泵血减少时,肾脏灌注不足,会出现尿量减少,尤其夜间尿量明显少于白天,这是身体为保证重要器官供血而进行的“代偿调节”,需及时关注。

五、特殊人群的“不典型信号”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等特殊人群的心脏求救信号往往不典型,容易被误判。老年人因感觉神经退化,心肌梗死时可能无明显胸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腹痛;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心脏痛觉传导受阻,常以“无痛性心梗”为首发表现;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背部疼痛、恶心、焦虑等,易被误认为消化道或心理问题。

这些不典型信号需要结合基础疾病和诱因综合判断:若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即使不典型,也应优先排查心脏问题,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

六、如何应对心脏的“求救信号”

当识别到可疑的心脏求救信号时,需采取科学应对措施: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休息,避免情绪紧张;若怀疑心绞痛或心梗,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禁忌证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若出现心跳骤停,周围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日常预防中,定期体检是关键,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有心脏病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压、血脂等检查,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能有效减少心脏急症的发生。

心脏的“求救信号”是身体发出的重要预警,及时读懂这些信号,能为心脏重症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无论是典型的胸痛、呼吸困难,还是隐匿的乏力、水肿,都需要我们保持警惕,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判断。通过了解信号特征、掌握应对方法、做好日常预防,我们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降低重症风险,让这颗“生命发动机”持续稳定运转。

(刘菲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重症监护病区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