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急性心衰:心脏急症的危机与应对

2025-09-01 14: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的救治名单中,急性心力衰竭(简称“急性心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这种疾病以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减退为核心特征,短时间内即可引发全身血液循环障碍,若不能及时干预,死亡率显著升高。了解急性心衰的发病机制、典型表现与科学应对方法,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衰:心脏“泵功能”的急性崩溃

心脏如同一个精密的双泵系统,左心负责将氧气充足的血液输送至全身,右心则接收全身回流的静脉血并泵入肺部进行氧合。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泵血能力(心输出量)与身体代谢需求保持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被突然打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就会引发急性心衰。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急性心衰的本质是“供需失衡”:心脏无法排出足够血液满足组织代谢需求,同时静脉回心血量无法充分排出,导致血液淤积在肺循环或体循环中。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急性左心衰和急性右心衰,其中急性左心衰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而急性右心衰多由肺部疾病或肺动脉高压引发,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

常见诱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坏死、高血压急症引发心脏后负荷骤增、严重心律失常破坏心脏节律、感染或劳累加重心脏负担等。这些因素如同“最后一根稻草”,让本就脆弱的心脏功能突然崩溃。

二、急性心衰的典型信号:身体发出的紧急警报

急性心衰发作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特征性信号,这些信号既是疾病的表现,也是寻求紧急医疗帮助的重要依据。

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会突然感到“气不够用”,初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病情进展,即使平卧也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必须采取端坐位才能勉强缓解,这种“端坐呼吸”是急性左心衰的典型表现。更危急的情况下,患者会在夜间突然因憋气惊醒,被迫坐起并伴随剧烈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提示肺部已出现严重淤血和水肿。

除呼吸症状外,全身循环障碍的表现同样明显: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等症状,这是由于心输出量不足导致的外周灌注不足;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头晕,甚至意识模糊,这是大脑供血减少的结果;若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还会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三、CCU中的紧急救治:分秒必争的生命支持

急性心衰发作后,能否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直接决定预后。心脏重症监护室为此类患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救治方案,核心目标是迅速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保护靶器官功能。

初始支持治疗是救治的第一步:立即让患者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严重者需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甚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纠正缺氧状态。吗啡作为传统药物,可通过镇静作用减轻患者焦虑,同时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但需严格掌握禁忌证。

循环管理是救治的核心:利尿剂(如呋塞米)能快速减少血容量,缓解肺淤血和水肿,是急性心衰的基础用药;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泵血效率;对于血压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的患者,需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增强心肌收缩力,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病因治疗同样关键:若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需尽快通过介入治疗开通阻塞血管;若存在严重心律失常,需同步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或电复律;对于高血压急症导致的急性心衰,快速平稳降压是扭转病情的关键。在CCU中,医生会通过持续心电监护、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手段,实时评估患者状态,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四、急性心衰的预防: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

急性心衰的救治不仅在于急性期的干预,更在于长期管理以预防复发。研究显示,规范的长期管理可使再住院率降低30%以上,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基础疾病控制是预防的核心: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波动;冠心病患者应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必要时进行血运重建;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减少对心肌的损伤;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尽早干预,避免心脏功能进行性恶化。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g),减少液体入量,避免水钠潴留;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适度运动,根据心功能状态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逐步提高耐力;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心脏的直接损害。

自我监测与预警能帮助患者及时发现早期信号:日常监测体重变化,若短期内体重快速增加(如3天内增加2kg以上),可能提示水钠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关注活动耐力变化,若以往能完成的活动现在出现气短,可能是心功能下降的信号;定期复查心脏超声、BNP(脑钠肽)等指标,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急性心衰是心脏功能的“急性危机”,其发作突然、进展迅速,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但通过识别典型症状(如突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及时寻求专业救治(尤其是CCU的系统化支持),并做好长期预防管理,能显著改善预后。了解急性心衰的本质与应对之道,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为每个人提供守护心脏健康的“生存技能”——让我们在面对这种急症时,能更从容地把握救治时机,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刘菲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重症监护病区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