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这对位于腰部两侧的 “蚕豆”,看似低调,却肩负着维持生命运转的重要使命。它们像精密的过滤器,每天处理着数百升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还能分泌激素调节血压、促进红细胞生成。但肾脏有个 “沉默” 的特性,早期受损时往往不会大喊大叫,等到明显症状出现,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那些被当作 “小毛病” 的身体信号,很可能是肾脏在悄悄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肾脏:沉默的 “生命卫士”
肾脏的工作能力极强,即使只剩一半功能,也能维持身体基本运转,这也是它早期病变难以察觉的原因之一。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约有 100 万个肾单位,它们分工合作,日夜不停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代谢废物的 “清道夫” 是肾脏的核心角色。身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尿素、肌酐等废物,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血液中堆积,损害各个器官。同时,肾脏能精准调控钠离子、钾离子等电解质的平衡,保持体液渗透压稳定,让心脏、神经等系统正常工作。此外,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分泌的肾素则对血压调节至关重要。
二、这些 “小毛病”,可能是肾脏在 “报警”
(一)尿液里的 “异常信号”
尿液是肾脏功能的 “晴雨表”,其变化往往是肾脏病变的早期提示。
1. 泡沫尿久久不散 需警惕。正常尿液可能有少量泡沫,但通常很快消散。若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像啤酒泡沫一样,且静置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都不消失,就要留意是否是蛋白尿。肾脏滤过功能受损时,原本应留在血液中的蛋白质会漏到尿液里,形成蛋白尿,这是肾脏损伤的常见信号。
2. 夜尿次数增多 别大意。成年人夜间一般起夜 0-1 次,若连续多日每晚起夜 2 次以上,且排除睡前大量饮水的情况,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下降的表现。肾脏无法像往常一样将水分充分重吸收,导致尿液增多,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
3. 尿液颜色异常 需关注。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或无色,若出现持续的浓茶色、洗肉水样(淡红色)、酱油色等,都可能与肾脏问题有关。洗肉水样尿可能是肾小球受损,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导致的;酱油色尿则可能提示溶血,大量血红蛋白进入尿液,加重肾脏负担。
(二)莫名的疲劳与乏力
总觉得累,活动一会儿就没力气,很多人会归咎于 “没休息好”“压力大”,但这也可能是肾脏发出的信号。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时,会导致红细胞数量不足,引发贫血。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贫血会让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缺氧,从而出现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这种疲劳与普通劳累不同,即使增加睡眠也难以缓解,且会随着肾脏功能下降而逐渐加重。若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嘴唇无血色等贫血表现,更要警惕肾脏问题。
(三)血压悄悄升高
很多人发现血压升高,会首先想到心脏或血管问题,却忽略了肾脏的 “参与”。肾脏通过调节水钠排泄和分泌肾素来影响血压,当肾脏受损时,水钠排泄不畅,体内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同时肾素分泌异常,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这种由肾脏问题引发的高血压,被称为肾性高血压,其特点是血压升高较难控制,且常规降压药效果不佳。若原本血压正常的人突然出现血压升高,或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变大,需排查肾脏是否出了问题。
(四)不明原因的水肿
早上起床后眼睑浮肿,或傍晚时脚踝、小腿肿胀,很多人会觉得是 “前一天喝水太多”“站太久了”,但反复出现的水肿可能与肾脏有关。肾脏负责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当肾功能受损,水分无法正常排出,就会积聚在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肾脏引起的水肿有其特点:早期多表现为眼睑、面部水肿,尤其是晨起时明显,活动后会有所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下肢甚至全身水肿,按压皮肤会留下凹陷,且不易恢复。
(五)皮肤瘙痒与干燥
皮肤瘙痒让人难以忍受,常被认为是皮肤过敏、干燥或蚊虫叮咬,但长期不缓解的皮肤瘙痒也可能与肾脏有关。当肾脏功能严重下降,体内尿素等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会通过皮肤毛孔排出一部分,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这种瘙痒多为全身性,且用普通止痒药效果不佳,同时可能伴有皮肤干燥、脱屑。
三、别让 “小毛病” 拖成 “大问题”,护肾从日常做起
(一)多喝水,少憋尿
肾脏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正常运转,多喝水能增加尿量,帮助冲洗尿路,减少结石形成和尿路感染的风险,保护肾小管和肾盂。每天饮水量建议在 1500-2000 毫升左右,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
憋尿则是肾脏的 “敌人”,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细菌容易滋生,可能引发尿路感染,而感染上行可能损伤肾脏。有尿意时及时排出,不给肾脏添麻烦。
(二)管住嘴,控盐分
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损害肾功能。成人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内,少吃咸菜、腌肉、酱菜等高盐食品,烹饪时少用酱油、味精等含钠调料。
同时,避免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需要肾脏排出,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尤其是肾功能已有损伤的人,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三)谨慎用药,避免肾损伤
药物大多需要经过肾脏代谢,某些药物具有肾毒性,如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止痛药)、某些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
服用药物时需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长期服用,尤其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减少肾脏受损风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不适及时咨询医生。
(四)控制基础病,减少肾损害
高血压、糖尿病是损伤肾脏的 “两大杀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小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糖尿病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引发糖尿病肾病。
患有这些基础病的人,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蛋白,将对肾脏的损害降到最低。
(五)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肾脏早期病变难以察觉,定期体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普通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它能及时发现蛋白尿、血尿等早期信号;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增加检查频率,定期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等)和肾脏超声。
肾脏的 “沉默” 不代表它不会生病,那些被忽视的身体小信号,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早期预警。关注尿液变化、莫名疲劳、血压升高、不明水肿和皮肤瘙痒等情况,别把它们当作无关紧要的 “小毛病”。养成护肾的良好习惯,定期体检,才能让这对 “生命卫士” 持续正常运转,守护身体健康。
(虎成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 住院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