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疼很正常,忍忍就过去了。”“用止痛药会上瘾,能扛就扛着。”不少患者术后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宁愿咬牙忍受疼痛,也不愿主动寻求止痛帮助。但事实上,术后疼痛不是“必经的煎熬”,更不是“忍忍就好”——持续的疼痛不仅会让身体遭罪,还可能延缓恢复,而麻醉科早已制定了多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案,能帮你轻松度过术后恢复期。
首先要明确:术后疼痛绝非“小事”,硬扛可能带来多重危害。从身体感受来看,剧烈疼痛会让患者难以翻身、咳嗽、下床活动,而长期卧床不动会增加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的风险;疼痛还会刺激身体释放应激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对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从恢复进程来讲,疼痛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力,延缓伤口愈合;部分患者还会因长期疼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形成“疼痛-失眠-情绪差”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
更关键的是,“忍疼”没有任何必要——现代医学的术后止痛方案早已解决了“效果差”“易成瘾”的问题。很多人担心的“止痛药成瘾”,主要针对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但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身体状况精准用药,通过控制剂量、缩短用药时间、联合其他类型药物等方式,将成瘾风险降到极低(临床数据显示,术后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成瘾率不足0.1%)。而且,除了阿片类药物,还有多种更安全的止痛选择,完全能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麻醉科常用的术后止痛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可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需求灵活搭配:
•静脉自控镇痛(PCA):这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用的方式。医生会在患者静脉中留置一根细管,连接装有止痛药的镇痛泵,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感受,按动按钮自行追加小剂量止痛药(泵体有安全设置,避免过量用药)。这种方式能让止痛药浓度稳定在有效范围,实现“按需止痛”,尤其适合腹部、胸部等大手术后的患者。
•硬膜外镇痛:通过在腰椎间隙穿刺,将止痛药注入硬膜外腔,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止痛效果更精准、副作用更少。常用于剖宫产、下肢手术、胸科手术,不仅能缓解切口疼痛,还能减轻内脏牵拉痛,帮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
•局部神经阻滞:在手术部位附近的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断疼痛信号传递。比如骨科的膝关节手术、手部手术,术后可通过“股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实现精准止痛,既能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又能让疼痛控制更持久(一次阻滞可维持6-12小时)。
•口服或外用止痛药:适合疼痛程度较轻的术后患者,或作为其他止痛方案的补充。比如腹腔镜手术、小切口手术后,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部分患者还可使用外用镇痛贴剂,药物通过皮肤缓慢吸收,副作用更小。
需要注意的是,术后止痛不是“一刀切”,而是“个体化定制”。麻醉科医生会在术前评估患者的情况:比如老年患者代谢慢,会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会选择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儿童患者则会采用更温和的镇痛方式(如骶管阻滞、口服甜味镇痛药)。术后,医护人员还会定期用“疼痛评分表”(0分无痛,10分剧痛)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评分调整止痛方案,确保“疼痛控制在3分以下”,既不影响休息,也不耽误活动。
还有人担心“用止痛药会掩盖病情”,比如担心伤口出血、感染的症状被疼痛缓解掩盖。其实这种顾虑完全多余——术后止痛不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医生会通过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渗血、体温是否正常、血常规指标是否异常等方式监测病情,止痛药缓解的是“疼痛感受”,并不会掩盖伤口感染、出血等客观症状。反而,当疼痛得到控制后,患者能更清晰地表达其他不适(如腹胀、头晕),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
术后恢复是一场“持久战”,疼痛不该成为拖慢恢复的“绊脚石”。如果术后感到疼痛,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告诉医护人员“我现在疼得睡不着”“我因为疼不敢翻身”,而不是硬扛。麻醉科的止痛方案就像“术后恢复的助推器”,既能帮你减轻痛苦,又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让你更快回归正常生活。记住:科学止痛不是“娇气”,而是对自己术后恢复负责的正确选择。
(闫立会 邢台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