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医生只负责“打一针”?手术中他们还在做这些关键事

2025-09-01 13: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麻醉医生,很多人的印象停留在“手术前打一针,让患者睡着”。甚至有人觉得,打完这针后麻醉医生就没事了,剩下的全靠外科医生。但事实上,“打一针”只是麻醉工作的开始,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就像患者的“生命守护者”,要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应对突发风险,每一个操作都关乎手术安全。

要明白麻醉医生的核心作用,得先打破一个认知误区:麻醉不是“简单睡着”,而是通过药物调控,让身体进入“可控的生理状态”——既要让患者感受不到疼痛、保持无意识,又要确保呼吸、循环等重要功能稳定。这个过程中,“打一针”(麻醉诱导)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全程管理才是关键。

手术中,麻醉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实时监控生命体征,相当于给患者的身体装了“全天候预警系统”。他们会紧盯着监护仪上的各项数据:心率是否正常?血压有没有大幅波动?血氧饱和度是否维持在安全范围?呼吸频率和深度是否合适?这些数据就像身体的“健康密码”,一旦出现异常(比如血压骤降、心率过快),麻醉医生要立刻判断原因——是麻醉药剂量需要调整,还是手术操作影响了血管?随后迅速采取措施,比如调整药物浓度、补充液体,甚至使用急救药物,避免危险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一台腹部手术中,当外科医生处理大血管时,可能会引发血压突然下降。此时麻醉医生要在几秒内做出反应:先快速输注液体提升血容量,同时根据情况减少麻醉药用量,若血压仍未回升,还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确保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不缺血。这个过程容不得半点拖延,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监控生命体征,麻醉医生还要精准调控麻醉深度,平衡“无痛”与“安全”的关系。麻醉不是越深越好:过深可能抑制呼吸和循环,增加术后苏醒延迟的风险;过浅则可能让患者在术中恢复意识,感受到疼痛和恐惧(即“术中知晓”),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

为了找到合适的麻醉深度,麻醉医生会结合多种指标判断:监护仪上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能反映大脑活动状态,数值过高说明麻醉偏浅,过低则提示过深;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比如是否有肢体活动、心率是否因疼痛而加快。手术中,他们会根据手术步骤调整药物剂量——比如在切开皮肤、处理神经等疼痛刺激强的环节,适当增加镇痛药用量;在手术操作相对平缓时,减少药物输入,为术后顺利苏醒做准备。

此外,麻醉医生还要管理患者的呼吸功能,确保氧气正常供应。对于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会失去自主呼吸能力,此时麻醉医生要通过气管插管或喉罩,连接呼吸机帮助呼吸。他们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手术类型,设定合适的呼吸参数:比如潮气量(每次吸入的气体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还要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判断氧气交换是否充分、体内二氧化碳是否能正常排出。

若手术中出现呼吸相关问题,比如气管插管移位、呼吸机管路漏气,麻醉医生要第一时间处理。曾有一台胸腔手术,因手术操作牵拉导致气管插管位置偏移,患者血氧饱和度瞬间下降。麻醉医生发现后,立即暂停手术,快速调整插管位置,同时提高吸入氧浓度,短短几十秒就让血氧恢复正常,避免了缺氧对大脑的损伤。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的工作也没停止。他们要负责患者的苏醒管理,在手术结束前逐渐减少麻醉药用量,让患者慢慢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苏醒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比如部分患者对麻醉药敏感,苏醒后可能出现剧烈呕吐,麻醉医生要及时给予止吐药,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患者出现躁动,还要评估是否有疼痛或不适,适当补充镇痛药或镇静药,让苏醒过程更平稳。

直到患者完全苏醒、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医生确认没有异常后,才会将患者交给护士,送往恢复室或病房。而此时,他们还要整理麻醉记录,和病房医护人员交接患者的麻醉情况、用药史以及注意事项,确保术后护理衔接顺畅。

从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麻醉方案,到术中全程守护生命安全,再到术后帮助患者平稳苏醒,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手术始终。所谓的“打一针”,只是他们复杂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每一台成功的手术背后,不仅有外科医生的精准操作,更有麻醉医生在幕后的默默守护——他们用专业和专注,为患者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生命防线”。

(闫立会 邢台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