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麻醉医生似乎只是在手术前给患者打一针,让其入睡,但实际上,麻醉医生在手术全程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不禁让人好奇,他们到底承担着哪些重要职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麻醉医生的神秘面纱。
一、术前:风险评估与个性化方案制定
(一)全面“摸底”患者健康状况
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访视。他们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仔细询问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还会确认药物过敏情况,以此预测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据数据显示,约30%的手术延期或调整方案,都是因为麻醉医生基于术前评估给出的建议。
(二)制定“量身定制”的麻醉计划
根据手术类型,比如是心脏手术、骨科手术,还是普通的外科手术,以及患者的体质,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儿童耐受力差,孕妇又有特殊的生理状况,麻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是全身麻醉,还是椎管内麻醉等。同时,他们还会提前规划好术中可能需要的急救措施,比如大出血时如何快速补液、输血,遇到过敏反应时怎样立即停药并注射肾上腺素。
(三)心理干预与知情沟通
面对即将到来的手术,患者难免焦虑。麻醉医生会耐心地和患者交流,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详细解释麻醉流程和注意事项,让患者心中有数,最后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二、术中:生命体征的“全程护航者”
(一)麻醉实施:精准控制“睡眠与清醒”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通过精准调整药物剂量,让患者处于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的稳定状态。他们运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比如脑电双频指数BIS,确保患者既不会在手术中途醒来,遭受痛苦,也不会因为麻醉过深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实时监测与危机处理
麻醉医生时刻关注着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呼吸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能迅速做出反应。大出血时,他们会快速安排补液、输血;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并注射肾上腺素;要是出现心跳骤停,更是会第一时间主导心肺复苏。研究表明,麻醉医生需要在5秒内识别异常情况,30秒内启动干预措施。
(三)协调手术团队
麻醉医生还得和外科医生、护士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控手术节奏,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让手术高效进行。
三、术后:从“苏醒”到“康复”的全链条管理
(一)安全复苏
术后,麻醉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预防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他们会使用疼痛评分工具,比如VAS评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术后镇痛方案,让患者平稳苏醒。
(二)疼痛管理
为了减少术后疼痛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麻醉医生会采用镇痛泵、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技术。有数据表明,规范的镇痛措施能降低30%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三)长期随访与并发症预防
麻醉医生还会跟踪患者术后的情况,关注是否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像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以及恶心呕吐等后遗症,并及时提供干预建议。
四、超越手术室:麻醉医生的“隐藏身份”
(一)急救与重症监护
在ICU病房,麻醉医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参与危重患者的气管插管,为患者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进行循环支持,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全力抢救患者生命。
(二)慢性疼痛治疗
在疼痛门诊,麻醉医生通过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等微创治疗技术,帮助患者缓解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带来的慢性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舒适化医疗
麻醉医生主导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等技术,让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检查和分娩,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五、深入了解麻醉医生,认识真实工作全貌
(一)麻醉远不止“打一针”这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麻醉只是简单打一针,实则大错特错。麻醉医生要精准掌握药理学,熟知各类麻醉药物的特性、剂量、副作用;精通生理学,了解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还要熟练掌握急救医学知识。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容错率极低 ,绝非普通认知里的轻松工作。
(二)麻醉医生工作场景多元,贯穿医疗全程
有人以为麻醉医生只在手术室忙碌,事实并非如此。手术前,他们就开始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手术麻醉做准备;术后,还要跟踪患者康复情况,负责疼痛管理和并发症预防。除此之外,在急救现场、ICU病房,麻醉医生承担危重患者抢救工作;在疼痛门诊,又利用专业技术缓解患者慢性疼痛,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医疗各个场景。
(三)麻醉风险成因复杂,医生全力保障安全
有人错误认为麻醉意外都是医生失误造成的。实际上,个体之间存在极大差异,部分人可能携带恶性高热基因,还有难以提前知晓的过敏史等,这些都可能引发麻醉风险。麻醉医生始终在和各类风险博弈,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兜底人”,一直在尽最大努力让麻醉过程平稳、安全 。
麻醉医学的核心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非简单的“催眠”,麻醉医生是患者从术前到术后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能给予麻醉医生更多的理解与信任,他们的价值远超“打一针”,他们是围术期安全的“全能指挥官”。
(周瑞 登封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