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有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极为重要的现象——术后谵妄,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经历手术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它宛如一片悄然笼罩的阴云,不仅影响着老人的身体恢复进程,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造成严重损害。了解并识别其早期信号,对于及时干预、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当老人从手术室被推出来后,原本熟悉的宁静或许就会被一系列异常打破。最直观的表现往往是意识状态的改变。他们可能会变得迷迷糊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变得迟钝且混乱。比如,明明身处医院的病房之中,却坚称自己在老家的院子里晒太阳;或者把医护人员误认为是自己的家人,拉着对方的手不停地诉说着家常琐事。这种时空定向力的丧失,就像大脑中的导航系统突然失灵,让老人迷失在现实的边界之外。
注意力难以集中也是常见的信号之一。你会发现老人的眼神游离不定,无法长时间聚焦在一个事物上。当你与他交谈时,他可能会频繁走神,刚刚还在回应你的问题,转眼间就目光空洞地望着别处,似乎完全忘记了刚才的对话内容。给他看一些简单的图片或物品让他辨认,他也常常表现出困惑和迟疑,反应速度明显慢于往常。
情绪方面的变化同样值得警惕。有的老人会变得异常烦躁不安,原本温和的性格荡然无存,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功能的紊乱导致情绪调节机制失衡所致。而另一些老人则可能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表现出惊恐的表情,身体蜷缩成一团,嘴里喃喃自语着一些让人费解的话语,仿佛看到了可怕的东西。还有些老人会莫名地哭泣,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却又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沉浸在一种深深的悲伤氛围里无法自拔。
睡眠周期的紊乱也常伴随术后谵妄而来。正常的昼夜节律被打乱,白天呼呼大睡,夜晚却精神抖擞。夜里,他们可能会频繁起床走动,在病房里徘徊,干扰其他患者的休息,自己也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有时还会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如反复摆弄床单、试图攀爬床栏等,这不仅增加了跌倒受伤的风险,也让照顾者倍感疲惫和担忧。
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也较为突出。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是典型的症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不堪,前言不搭后语,让人难以理解他想传达的意思。有时候会出现胡言乱语的情况,说出一些毫无根据的幻想内容,像是声称自己见到了已故多年的亲人,并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
记忆力减退也是不容忽视的信号。刚做过的事情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即使已经得到了答案,仍然会继续追问。比如,刚刚才吃过饭,没过多久又问什么时候开饭;刚刚见过面的医生护士,再次见面时却当作陌生人一样重新打量询问。
肢体活动的异常也时有发生。可能会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如手脚抖动、抽搐等,或者动作变得笨拙迟缓,协调性变差。走路不稳,步伐踉跄,需要他人搀扶才能勉强移动几步,这与术前的行动能力形成鲜明对比。
一旦发现老人出现上述这些信号,家属和医护人员必须高度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是术后谵妄的前兆。及时评估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加强心理支持和护理等,能够帮助老人尽快摆脱这一困境,走向康复之路。毕竟,每一位老人都曾在岁月的长河中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他们脆弱的时刻,我们更应给予悉心的关怀与守护,让他们能安稳地度过术后这段艰难时期,重拾健康与活力。
(马艳文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