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并可能导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害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长期且需综合管理的过程,依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治疗策略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以下是对胃食管反流病阶梯治疗的详细阐述。
一、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生活方式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旨在消除或减轻诱发因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1.膳食指导:
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全脂牛奶、蛋黄、干果等,这些食物会延迟胃排空,增加酸反流。
减少高蛋白质饮食,如过多进食肉类、鱼类,高蛋白食物可刺激胃泌素分泌,导致胃酸分泌亢进。
避免进食高温油炸食品,减少油脂摄入。
减少对食管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如柑橘类果品、甜瓜、番茄汁、绿茶及高浓度酒精饮料。
注重膳食平衡,主食量大于辅食。
细嚼慢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2.改善习惯:
减少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如紧束腰带、便秘。
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
避免餐后立即卧床、睡前进食、弯腰搬重物,以免增加腹压诱发反流。
戒烟禁酒,可少量饮用红茶。
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减重,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内压,减少反流发生。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方法,旨在加强抗反流屏障功能,提高食管清除能力,改善胃排空,保护食管黏膜。
1.质子泵抑制剂(PPI):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是首选药物,能抑制胃酸分泌,快速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有效率可达80%-90%。
一般初始治疗采用标准剂量,每日1-2次,疗程4-8周。研究显示,8周PPI治疗可使约70%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需注意药物服用时间与方式,PPI需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肠溶制剂不可嚼碎。
2.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
与PPI联合使用,比单药治疗效果提升约20%,尤其适用于伴有腹胀、早饱等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3.黏膜保护剂:
如铝碳酸镁等,可在食管和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隔离胃酸、胆汁等刺激物,促进黏膜修复,缓解疼痛等不适。
适用于伴随食管糜烂或溃疡的情况。
4.联合用药与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轻重、食管损伤程度及基础疾病差异,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典型方案是PPI联合促动力药,适用于重度反流或夜间症状突出者。
对于难治性病例,可短期联用H2受体拮抗剂加强夜间酸控制。
三、外科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且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通过加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阻止反流,有效率可达85%-90%。
创伤小,适用于老年人及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
2.术后管理:
部分患者在术后仍有症状持续,需要继续接受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四、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适用于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且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合并食管裂孔疝、经久不愈的食管溃疡及出血的患者。
1.内镜下抗反流手术:
如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射频治疗等,旨在加强抗反流屏障功能。
2.术后随访:
定期内镜复查,观察黏膜愈合情况及并发症。
五、综合治疗与复发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需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等多方面。为预防复发,需医患协同,建立症状日记记录诱发因素,教会患者识别报警症状,如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维持治疗阶段可选用按需服药策略,出现烧心症状时立即服用抑酸药。每年评估用药方案,对于持续需要大剂量维持的患者,要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可能性。
总之,胃食管反流病的阶梯治疗旨在缓解症状、预防并治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通过综合管理与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樊军委 太康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