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发热该如何选退烧药?科学指南帮你避开误区

2023-05-09 10: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发热是家长最常见的焦虑诱因,每当体温计数值攀升,不少家长便会陷入“用药还是不用药”“用哪种药”的纠结中。事实上,儿童发热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正常反应,但当体温过高或伴随明显不适时,合理使用退烧药能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本文将从用药原则、药物选择、使用细节等方面,为家长提供一份科学易懂的退烧药选择指南。

一、先明确:儿童发热用药的核心原则
在讨论“选什么药”之前,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与我国《儿童发热指南》均明确,儿童使用退烧药的首要目的是缓解不适,而非单纯追求将体温降至正常。这意味着即使孩子体温达到38.5℃,若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玩耍进食,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拭颈部与腋窝);若体温未达38.5℃但出现烦躁哭闹、嗜睡、拒绝进食等明显不适,也可考虑用药。

同时需注意,退烧药无法治疗引起发热的病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仅能对症处理。若孩子发热持续超过3天、伴随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皮疹、反复呕吐等症状,或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查明病因,而非依赖退烧药“治标不治本”。

二、安全首选:两种儿童专用退烧药详解
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安全退烧药仅有两类——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经过数十年临床验证,在正确使用下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家长可根据孩子年龄、体重及具体症状选择。

(一)对乙酰氨基酚:适用范围最广的“温和型”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是新生儿(2个月以上)至成人都可使用的经典退烧药,其优点是副作用少、对胃肠道刺激小,且可与牛奶同服(适合抗拒吃药的婴幼儿),同时兼具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咽痛)的作用。

使用要点:

适用年龄:2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需立即就医)。

剂量计算:按体重给药,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例如,10kg的幼儿每次可服用100-150mg,家长需注意药品规格(如每毫升含100mg),避免按年龄估算导致剂量不足或过量。

剂型选择:婴幼儿推荐选择滴剂(浓度较高,方便控制剂量)或口服混悬液,避免使用成人片剂(难以准确分割,易导致剂量误差)。

注意事项: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可能导致肝损伤,家长需避免同时服用含该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某些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用药前务必核对成分表。

(二)布洛芬:适合高热或伴炎症的“强效型”退烧药
布洛芬的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强,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适合体温超过39℃、或伴随明显炎症反应(如咽喉红肿、关节疼痛)的儿童。其缺点是对胃肠道有轻微刺激,空腹服用可能引起不适。

使用要点:

适用年龄: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需就医评估)。

剂量计算:按体重给药,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例如,15kg的儿童每次可服用75-150mg,同样需根据药品规格换算服用体积。

剂型选择:儿童常用口服混悬液或栓剂(适合无法口服的呕吐患儿),栓剂需注意肛门给药深度(幼儿约1cm),避免脱落影响药效。

注意事项:有胃溃疡、胃出血病史的儿童慎用,建议随餐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脱水状态(如腹泻、呕吐导致尿量减少)的儿童使用前需补充水分,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三、避坑指南:这些退烧药选择误区要警惕
在儿童退烧药使用中,家长常因认知偏差陷入误区,不仅影响退烧效果,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以下是需要重点规避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追求“快速退烧”,自行联用多种退烧药
部分家长认为“两种药一起吃退烧更快”,会同时给孩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或交替使用两种药物。但研究表明,联合用药不仅不会提升退烧效果,反而会增加药物过量风险(如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布洛芬肾损伤),还可能因药物代谢途径不同导致不良反应叠加。我国指南明确不推荐儿童交替使用退烧药,仅在单一药物效果不佳且医生指导下,才可考虑短期交替(需严格计算剂量和间隔时间)。

误区二:选择“中成药退烧药”更安全
市面上不少中成药退烧药(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宣称“天然无副作用”,但这类药物成分复杂,部分含有西药退烧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若与西药退烧药联用易导致过量;且中成药的退烧效果不如西药明确,起效较慢,仅适合作为辅助调理,不能替代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作为主要退烧手段。家长若想使用中成药,需先咨询医生,避免盲目用药。

误区三:根据“经验”给不同孩子用相同剂量
有些家长会按“年龄”或“既往经验”给孩子用药,例如“3岁孩子每次吃5ml”,忽略了个体体重差异。儿童用药剂量的核心依据是体重而非年龄,同样是3岁儿童,体重可能相差5-10kg,按年龄给药易导致体重较轻的孩子过量、体重较重的孩子剂量不足。正确做法是每次用药前测量孩子体重,严格按“mg/kg”的标准计算剂量。

误区四:发烧不退就“加量”或“缩短间隔”
当孩子服药后体温未下降,部分家长便会自行增加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如原本每6小时一次改为每4小时一次)。但退烧药的起效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若服药后1小时体温仍无明显下降,可通过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辅助,而非立即加药。随意加量或缩短间隔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肝肾功能损伤的风险。

四、特殊情况:这些儿童需格外谨慎用药
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理状态的儿童,退烧药选择需更加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需减少剂量或改用布洛芬;布洛芬部分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建议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并监测肝肾功能。

蚕豆病(G6PD缺乏症)儿童:传统认为蚕豆病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但最新研究表明,在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是安全的,反而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溶血)。家长需提前告知医生孩子的蚕豆病史,由医生评估用药方案。

过敏体质儿童:若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可选择布洛芬;若对两种药物均过敏,需采用物理降温并立即就医,不可自行使用其他退烧药。

结语
儿童退烧药的选择,核心是“安全”与“对症”——2个月以上选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备选布洛芬,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联用与过量。家长无需过度追求“快速退烧”,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若发热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查明病因才是关键。科学用药、理性应对,才能让孩子在发热期间得到更安全的护理。

(陈徐旭 禹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