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波动与空气湿度变化显著,耳鼻喉疾病进入高发期。从夏季空调房引发的鼻腔干燥,到秋季花粉、尘螨肆虐导致的过敏性鼻炎,再到游泳时污水入耳诱发的中耳炎,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科学预防与护理是抵御疾病的关键,本文将从鼻部、咽喉、耳部三个维度,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建议,提供系统性防护方案。
一、鼻部护理:清洁保湿,远离过敏原
1.日常清洁:生理盐水冲洗成标配
鼻腔作为呼吸道门户,易积累粉尘、花粉及病原体。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有效清除过敏原与分泌物,降低鼻炎、鼻窦炎发病率。例如,一位长期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通过每日两次生理盐水冲洗,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三个月后症状显著缓解。操作时需注意水温(37℃左右)与冲洗力度,避免损伤鼻黏膜。
2.湿度控制:加湿器与饮食双管齐下
秋季空气干燥易致鼻黏膜破裂出血,儿童群体尤为高发。建议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可通过加湿器、湿毛巾覆盖暖气片或放置水盆实现。同时,饮食中增加胡萝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助于维持黏膜完整性。对于反复鼻出血的儿童,家长可在其鼻腔干燥时涂抹金霉素眼药膏,形成保护层。
3.过敏原规避:分级防护策略
花粉、尘螨、动物皮屑是常见致敏原。春季花粉浓度高峰期,建议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佩戴N95口罩与防护眼镜;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澡,避免将过敏原带入室内。尘螨过敏者需定期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寝具,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若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清IgE检测,明确过敏原后接受脱敏治疗。
二、咽喉护理:润喉护嗓,增强免疫力
1.饮食调理:清淡为主,忌辛辣烟酒
咽喉黏膜对刺激性食物敏感,夏季高温易致上火,引发咽干、咽痛。建议多食用西瓜、梨等清热润喉的水果,避免烧烤、辣椒等辛辣食物。一位慢性咽炎患者通过坚持三个月清淡饮食,配合菊花茶润喉,症状明显改善。此外,戒烟限酒至关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与酒精均会加重黏膜充血,诱发炎症。
2. 用嗓保护:科学发声,避免过度
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需长期用嗓,易导致声带疲劳。建议掌握腹式呼吸发声技巧,避免高声喊叫;长时间讲话后,不要立即饮用冷饮,可先喝温水润喉。一位教师因连续授课后饮用冰水,引发急性喉炎,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经激素治疗与声带休息后康复。日常可含服西吡氯铵含片,抑制细菌滋生。
3.免疫力提升:规律作息与运动结合
熬夜、压力大会降低免疫力,增加上呼吸道感染风险。建议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一位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患者,通过坚持晨跑与调整作息,半年内未再发病。此外,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继发感染,尤其适合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
三、耳部护理:防水防噪,及时就医
1.防水措施:游泳洗澡需谨慎
夏季游泳时,污水入耳易引发外耳道炎与中耳炎。建议佩戴耳塞或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游泳后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出耳内积水。一位儿童因游泳后未及时清理耳道,出现耳痛、流脓,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经抗生素治疗与耳道冲洗后痊愈。此外,避免用尖锐物掏耳,以防损伤鼓膜。
2.噪音防护:遵循“60-60原则”
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如KTV、建筑工地)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建议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60%,单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在噪音场所佩戴耳塞或耳罩。一位年轻人因长期戴耳机听音乐,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经听力检测确诊为噪声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
3.疾病预警:突发性耳聋需争分夺秒
秋季冷热交替易致内耳血管痉挛,引发突发性耳聋。该病72小时内就诊效果最佳,1周内治疗80%患者可恢复部分听力。若出现耳鸣、耳闷、听力骤降,应立即就医,接受激素与扩血管药物治疗。一位中年患者因熬夜后突发耳聋,24小时内就诊,经治疗听力基本恢复。
四、综合防护:细节决定健康
1. 环境管理:通风除湿,定期清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30分钟;使用空调时注意除湿,避免霉菌滋生。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地毯与窗帘,减少尘螨与过敏原。一位家庭通过每月一次深度清洁,儿童过敏性鼻炎发作频率降低60%。
2. 个人卫生:勤洗手,少触碰
手部细菌易通过触碰口鼻眼进入呼吸道。建议勤洗手,使用肥皂与流动水揉搓20秒以上;避免用手挖鼻孔、揉眼睛。在流感高发期,可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长期佩戴耳机、在噪音环境工作或患有慢性鼻咽疾病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测与鼻内窥镜检查。一位程序员因长期忽视耳鸣,拖延至听力严重受损才就医,最终需植入人工耳蜗。
结语:耳鼻喉健康需从日常细节入手,结合科学预防与及时治疗。通过清洁保湿、规避过敏原、增强免疫力、防水防噪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疾病风险。若出现持续鼻塞、咽痛超过两周或伴发热、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健康无小事,防护正当时。
(刘丽英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肿瘤科/耳鼻喉科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