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乳腺癌筛查,该选钼靶还是超声?”“医生建议加做MRI,有必要吗?”不少人在筛查前都会陷入选择困境。其实,钼靶、超声、MRI各有优势,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关键要结合年龄、乳腺类型、风险等级来匹配。下面就用通俗的语言,拆解这三种筛查方式的核心特点与适用场景。
先看钼靶检查,它是通过低剂量X线扫描乳腺,像给乳腺“拍X光片”,核心优势是能精准发现钙化灶——这是早期乳腺癌(尤其是导管原位癌)的典型信号,有时甚至比肿块出现得更早。但钼靶也有明显局限:对致密型乳腺(年轻女性或未生育女性常见,乳腺组织中腺体多、脂肪少)穿透力差,容易把腺体和肿块“混为一谈”,导致漏诊或误诊;另外,检查时需要挤压乳腺,可能会有短暂胀痛感,对有乳腺炎症或敏感人群不太友好。
从适用人群来看,钼靶更适合40岁以上、乳腺偏脂肪型的女性。这个年龄段女性乳腺组织逐渐退化,脂肪比例增加,钼靶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结构,发现早期钙化或微小肿块。临床指南通常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或每两年做一次钼靶筛查,作为基础检查项目。
再说说乳腺超声,它利用超声波成像,没有辐射,检查时无需挤压乳腺,体验更舒适,这是它的一大亮点。超声的核心优势是能区分乳腺组织的“囊性”和“实性”——比如乳腺结节是充满液体的囊肿(多为良性),还是实心肿块(需进一步判断性质),超声能快速识别;同时,它对致密型乳腺的穿透力比钼靶强,能更清楚地看到腺体中的肿块,避免漏诊。不过,超声也有短板:对微小钙化灶的敏感度远不如钼靶,容易错过以钙化为主的早期乳腺癌;而且检查结果受医生操作经验影响较大,不同医生可能给出略有差异的判断。
超声的适用范围更广泛,尤其适合40岁以下、乳腺致密的年轻女性,可作为这类人群的首选筛查方式;对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因无辐射,超声也是安全选择;此外,超声还能配合钼靶使用——比如钼靶发现可疑病灶后,用超声进一步明确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两者互补提升准确率。
最后是乳腺MRI,它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没有辐射,能生成乳腺的三维图像,堪称“精细检查”。MRI的优势非常突出:敏感度极高,能发现毫米级的微小病灶,甚至能显示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恶性肿瘤通常血供丰富),帮助判断良恶性;同时,它不受乳腺密度影响,无论脂肪型还是致密型乳腺,都能清晰成像,还能评估双侧乳腺及腋窝淋巴结情况,适合术前分期或高危人群筛查。但MRI也有明显缺点:检查时间长(通常需要30分钟左右),过程中需要保持静止,对claustrophobia(幽闭恐惧症)人群不友好;检查前需注射造影剂,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而且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项目。
MRI更适合乳腺癌高危人群,比如有明显乳腺癌家族史(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患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导管原位癌病史的女性。这类人群建议在钼靶或超声基础上,每1-2年加做一次MRI,进一步降低漏诊风险;此外,确诊乳腺癌的患者,术前也可能需要做MRI,明确病灶范围,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还是疑惑:自己到底该选哪种?其实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对应原则”:
1.按年龄对应:40岁以下选超声,40岁以上优先钼靶(若乳腺致密,可加做超声);
2.按风险对应:普通风险人群用钼靶或超声即可,高危人群需加做MRI;
3.按检查目的对应:想排查早期钙化选钼靶,想区分结节性质或乳腺致密选超声,想精细评估或高危筛查选MRI。
还要提醒大家,筛查不是“一劳永逸”,也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年轻女性没必要频繁做钼靶,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普通人群也不用盲目追求MRI,按需选择更高效。如果筛查发现异常,比如结节、钙化,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做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这才是判断是否为癌症的“金标准”。
总之,钼靶、超声、MRI是乳腺癌筛查的“三大利器”,各有侧重。选择时不用纠结,结合自身年龄、乳腺类型和风险等级,听从医生建议,才能让筛查更精准、更有效,为乳腺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胡宝山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