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烫伤急救指南:掌握黄金处理时间,守护稚嫩肌肤

2025-09-09 16: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宝宝皮肤厚度仅为成人的1/3,角质层脆弱,一旦发生烫伤,热量更容易穿透皮肤深层,造成比成人更严重的损伤。数据显示,儿童烫伤占家庭意外伤害的35%,其中60%发生在厨房和浴室场景。很多家长因缺乏科学急救知识,在烫伤发生后采取错误处理方式,如涂抹牙膏、酱油或立即挑破水泡,反而加重伤情、增加感染风险。本文将详细拆解宝宝烫伤后的“黄金30分钟”急救流程,帮助家长正确应对突发状况,最大程度降低伤害。

一、认清烫伤等级,判断紧急程度
在开展急救前,家长需快速判断宝宝烫伤的严重程度,这是后续处理和是否需要就医的关键依据。医学上通常将烫伤分为三级,不同等级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 Ⅰ度烫伤(轻度):仅损伤皮肤表层,表现为烫伤部位发红、肿胀,宝宝会因疼痛哭闹,但无水泡。这类烫伤多由温水短时间接触引起,如打翻的温水杯溅到手臂,通常可居家处理。

· Ⅱ度烫伤(中度):损伤皮肤真皮层,烫伤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皮较薄、呈透明或淡黄色,疼痛剧烈。常见于热水浸泡、热汤泼洒等情况,如宝宝伸手触碰刚煮好的米粥锅,需在急救后立即就医。

· Ⅲ度烫伤(重度):损伤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组织,烫伤部位呈白色、褐色或焦黑色,皮肤失去弹性,宝宝可能因神经受损反而感觉不到疼痛。这类烫伤多由高温液体长时间浸泡、火焰接触引起,如宝宝跌入热水盆、接触点燃的衣物,必须立即拨打120,同时开展紧急处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Ⅰ度烫伤,若发生在面部、颈部、双手、双脚、会阴部等特殊部位,或烫伤面积超过宝宝手掌大小(五指并拢后的手掌面积约等于宝宝自身体表面积的1%),也需及时就医,避免因部位特殊引发并发症。

二、牢记“冲、脱、泡、盖、送”五步急救法,把握黄金处理时间
烫伤后的前30分钟是急救关键期,正确的处理能有效减轻疼痛、降低热力对皮肤的持续损伤,减少疤痕形成概率。家长需严格遵循“冲、脱、泡、盖、送”五步流程,避免任何主观臆断的“偏方”。

第一步:“冲”——流动冷水冲洗,快速降温
这是整个急救流程中最核心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冷水带走残留热量,阻止烫伤深度加深。具体操作时,需将宝宝烫伤部位放入15-20℃的流动冷水中冲洗,水流不宜过急,避免冲击创面加重疼痛。若烫伤部位在面部、颈部等无法浸泡的区域,可用干净的毛巾蘸冷水轻轻湿敷,每3-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保持低温效果。

冲洗时间需持续15-20分钟,即使宝宝哭闹抗拒,也应尽量安抚并坚持,直至疼痛明显缓解。需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创面,低温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影响皮肤血液循环,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同时不要用温水或热水冲洗,高温会持续破坏皮肤细胞,导致烫伤程度恶化。

第二步:“脱”——轻柔去除衣物,避免撕扯创面
冷水冲洗结束后,需小心去除烫伤部位的衣物,减少衣物与创面的摩擦。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若衣物与创面粘连,切勿强行撕扯,可先用冷水浸湿粘连处,待衣物软化后慢慢分离。若衣物上有油污(如烫伤由热油、热汤引起),需用冷水轻轻冲洗后再脱,避免油污残留加重创面感染风险。

若宝宝穿着紧身衣物或多层衣物,应从远离创面的部位开始剪开,如袖子烫伤,可从袖口向肩部剪开,尽量保留衣物完整性,减少对创面的牵拉。脱衣过程中若不慎导致水泡破裂,无需过度慌张,后续做好清洁和保护即可。

第三步:“泡”——继续冷水浸泡,缓解疼痛(特殊情况除外)
对于四肢部位的Ⅱ度以下烫伤,在脱衣后可继续将创面放入15-20℃的冷水中浸泡10-15分钟,进一步缓解疼痛、降低皮肤温度。浸泡时需注意观察宝宝状态,避免因长时间浸泡导致体温过低,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浸泡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且环境温度需保持在25℃以上。

以下情况不适合浸泡:一是烫伤部位在面部、颈部、胸部等易引发窒息或受凉的区域;二是创面有破损或水泡破裂,浸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三是宝宝出现意识模糊、面色苍白等休克前期症状,需立即停止浸泡并采取保暖措施。

第四步:“盖”——无菌敷料覆盖,保护创面
浸泡结束后,需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医用敷料轻轻覆盖在创面上,起到保护创面、减少外界污染的作用。覆盖时不要用力按压,避免摩擦创面导致二次损伤,若创面有渗液,可在纱布下垫一层无菌脱脂棉,吸收渗液保持创面干燥。

需避免使用创可贴、保鲜膜或有毛絮的毛巾覆盖创面:创可贴透气性差,易导致创面潮湿引发感染;保鲜膜不透气且可能与创面粘连,后续更换时会加重疼痛;毛絮类物品可能残留纤维在创面上,增加清创难度。若家中没有无菌敷料,可用干净的棉质衣物(如洗过的纯棉T恤)剪成小块覆盖,但需确保衣物无污渍、无破损。

第五步:“送”——根据伤情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完成前四步处理后,需根据烫伤等级和宝宝状态决定是否就医:

· Ⅰ度烫伤且不在特殊部位、面积较小的,可居家观察,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后更换敷料,一般3-7天即可愈合;

· Ⅱ度烫伤、任何部位的Ⅲ度烫伤,或烫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位于特殊部位的,需立即前往医院烧伤科就诊,就医途中需保持创面敷料干燥,避免晃动导致敷料脱落;

· 若宝宝出现持续哭闹不止、发热、创面红肿流脓、精神萎靡等症状,即使初始判断为轻度烫伤,也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就医时,家长需向医生准确描述烫伤发生的时间、原因(如热水、热油、火焰等)、烫伤部位和面积,以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帮助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

三、避开这些常见误区,避免加重宝宝伤情
在宝宝烫伤急救中,很多家长因传统观念或错误认知采取不当处理方式,反而对宝宝造成二次伤害。以下是需要坚决避免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偏方”
牙膏中的薄荷成分虽能暂时缓解疼痛,但会形成密闭层,阻碍热量散发,导致创面温度持续升高,加重烫伤深度;酱油、香油等含有色素和杂质,不仅会污染创面,影响医生对烫伤等级的判断,还会增加细菌滋生风险,引发感染。正确做法是保持创面清洁,仅用无菌敷料覆盖,无需涂抹任何药物或偏方。

误区二:立即挑破水泡
水泡皮是天然的“保护屏障”,能隔绝外界细菌,减少感染概率,且水泡内的液体含有促进创面愈合的成分。除非水泡过大(直径超过2厘米)、影响宝宝活动或位于易摩擦部位(如脚底、手腕),否则不建议自行挑破。若需挑破,需用无菌针头在水泡边缘扎一个小孔,缓慢放出液体,保留水泡皮,随后用碘伏消毒并覆盖敷料,操作过程需严格无菌,避免感染。

误区三:用毛巾用力擦拭创面
烫伤后皮肤表层脆弱,用力擦拭会导致表皮脱落,暴露真皮层,加重疼痛和感染风险。正确做法是用流动冷水轻轻冲洗,或用柔软的毛巾蘸冷水湿敷,避免摩擦创面。

误区四:忽视全身保暖
冷水冲洗和浸泡可能导致宝宝体温下降,尤其是婴幼儿,若保暖不当易引发感冒或休克。在急救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宝宝未烫伤的部位,可盖上毛毯或衣物,避免受凉。

误区五:仅关注创面,忽视全身状态
部分家长过度关注烫伤创面,却忽略了宝宝的全身反应。若宝宝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可能是休克前期表现,需立即停止局部处理,让宝宝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拨打120,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四、烫伤后的家庭护理要点,促进创面愈合
对于轻度烫伤(Ⅰ度)或经医生处理后的中度烫伤,家庭护理至关重要,正确的护理能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以下是家庭护理的核心要点: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生开具的消毒液清洁创面1-2次,去除创面的渗液和分泌物,避免细菌滋生。清洁时动作要轻柔,用无菌棉签蘸取消毒液轻轻擦拭,不要用力摩擦。清洁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创面水分,再覆盖新的敷料,保持创面干燥。

避免宝宝抓挠创面
宝宝可能因创面瘙痒而抓挠,导致创面破损感染。家长需定期修剪宝宝的指甲,保持指甲短而干净,若宝宝年龄较小,可佩戴婴儿手套,避免抓挠。同时,可通过玩具、绘本等转移宝宝注意力,减少对创面的关注。

调整饮食,补充营养
创面愈合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家长可给宝宝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豆腐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橙子等,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A,促进皮肤修复。避免给宝宝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和深色食物(如巧克力、酱油),以免刺激创面或导致色素沉着。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警惕感染迹象
每日观察创面颜色、渗液情况和宝宝的精神状态,若出现以下感染迹象,需立即就医:

· 创面红肿、疼痛加剧,或出现脓性分泌物、异味;

· 宝宝发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

· 创面周围皮肤出现皮疹或水疱,扩散至其他部位;

· 宝宝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哭闹不止。

五、预防大于治疗,这些防护措施要做好
宝宝好奇心强、行动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烫伤预防需从家庭环境改造入手,消除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以下是针对不同场景的预防措施:

厨房场景防护
· 电饭煲、电水壶、电磁炉等电器的电线需收纳整齐,避免宝宝拉扯导致高温液体倾倒;

· 炒菜时使用防油溅挡板,避免热油溅到宝宝;

· 刚做好的饭菜、汤羹需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如餐桌中央或高处,避免宝宝伸手触碰;

· 不让宝宝在厨房玩耍,做饭时需有人看护宝宝,避免宝宝靠近灶台。

浴室场景防护
· 给宝宝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水温控制在38-40℃,可用手肘内侧或水温计测试水温,避免水温过高;

· 热水器温度设置不超过50℃,防止宝宝误开热水龙头导致烫伤;

· 洗澡后及时关闭热水阀门,将毛巾、浴巾等放在宝宝触手可及的地方,避免宝宝为拿物品而接触热水。

日常家居防护
· 暖气片、空调外机等取暖设备需安装防护罩,避免宝宝直接接触高温表面;

· 避免宝宝接触点燃的蜡烛、蚊香、打火机等物品,将这些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 给宝宝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若发生烫伤,宽松衣物更易去除,减少对创面的损伤。

宝宝烫伤急救的核心在于“快速、科学、冷静”,家长无需因慌乱而采取错误措施,只要牢记“冲、脱、泡、盖、送”五步流程,避开常见误区,就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同时,日常做好预防措施,消除家庭中的安全隐患,才是守护宝宝远离烫伤的根本办法。若对烫伤处理有任何疑问,切勿自行判断,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才能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刘晶晶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补液室 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