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腹泻科学护理指南:补水与饮食调整的关键要点

2025-09-08 14: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或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期间,宝宝容易因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导致脱水,同时肠道功能减弱也需科学饮食辅助恢复。家长若能掌握正确的补水方法和饮食调整原则,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帮助宝宝更快康复。以下从“科学补水”和“饮食调整”两大核心维度,结合婴幼儿生理特点,提供详细护理方案。

一、科学补水:优先预防脱水,分级应对更安全
脱水是小儿腹泻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影响循环系统和器官功能,因此“预防脱水”和“纠正脱水”是护理的首要任务。家长需根据宝宝脱水程度,选择合适的补水方式,避免盲目喂水或滥用补液产品。

(一)补水核心原则:首选口服补液盐,拒绝“无效补水”
很多家长在宝宝腹泻时会喂白开水、米汤或果汁,但这类饮品无法补充肠道流失的电解质(如钠、钾、氯),反而可能因渗透压不当加重腹泻或延误脱水纠正。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是唯一能安全有效预防和治疗轻中度脱水的饮品,其成分经过科学配比,可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肠道渗透压平衡。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低渗口服补液盐Ⅲ(如博叶、补液盐Ⅲ等),相比传统口服补液盐Ⅱ,渗透压更低,更适合婴幼儿肠道吸收,且能减少腹泻次数、缩短病程,家长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购买正规产品,避免使用成人补液产品或自制补液剂。

(二)脱水程度判断:3个维度快速识别,避免延误治疗
补水前需先判断宝宝是否脱水及脱水程度,不同程度的脱水对应不同的护理策略:

· 无脱水症状(轻度腹泻):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尿量正常(每天6-8次尿,尿液淡黄色),口唇湿润,哭时有泪,皮肤弹性好。此时无需特殊治疗,重点是“预防脱水”,在每次腹泻后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 轻中度脱水:宝宝精神稍差,尿量减少(每天尿次<6次,尿液深黄色),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捏起后恢复较慢(1-2秒)。此时需立即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避免发展为重度脱水。

· 重度脱水:宝宝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极少甚至无尿(12小时无尿),口唇干裂,哭时无泪,皮肤弹性差(捏起后3秒以上恢复),甚至出现眼窝凹陷、前囟凹陷(1岁内宝宝)、四肢冰凉。重度脱水属于急症,需立即送医,通过静脉输液快速补液,不可自行在家处理。

(三)口服补液盐正确使用方法:剂量、冲调、喂法都有讲究
1.严格按比例冲调,不可随意增减浓度:

口服补液盐Ⅲ的标准冲调方法为“1袋配250ml温开水”,需先在杯中加入足量温开水,再加入整袋粉末,搅拌至完全溶解。若浓度过高(少加水),可能刺激肠道加重腹泻;浓度过低(多加水),则无法有效补充电解质,均会影响效果。冲调后需在24小时内饮用完毕,超过时间需丢弃重新冲调,避免细菌滋生。

2.按需定量补充,少量多次喂服:

· 无脱水预防:每次腹泻后,6个月内宝宝补50ml,6个月-2岁宝宝补100ml,2-10岁宝宝补150ml,10岁以上宝宝可按需饮用(能喝多少补多少)。

· 轻中度脱水纠正:按体重计算,每天需补充50-100ml/kg(例如10kg宝宝每天需补500-1000ml),分多次喂服,每5-10分钟喂10-15ml,避免一次性大量喂食引发呕吐。若宝宝抗拒,可使用勺子、滴管或小杯子少量多次喂,不可强迫,以免呛咳。

3.特殊情况处理:喂服后呕吐怎么办?

若喂服后30分钟内呕吐,可暂停10分钟后再尝试,每次喂5ml,逐渐增加剂量;若持续呕吐或喂服困难,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静脉补液。

(四)其他补水辅助:这些情况可搭配补充
· 若宝宝无脱水,且对口服补液盐接受度低,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少量温开水或稀释的米汤(米汤+温开水1:1稀释),但需注意:米汤仅能补充水分和少量碳水化合物,不能替代口服补液盐,仍需优先保证ORS的摄入。

· 避免喂果汁、糖水、运动饮料:果汁含糖量高,会增加肠道渗透压,加重腹泻;运动饮料电解质配比不适合婴幼儿,可能导致钠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建议使用。

二、饮食调整:“不空腹、不忌口、易消化”,避免过度限制
小儿腹泻时肠道黏膜受损,消化酶分泌减少,饮食调整的核心是“减轻肠道负担,保证营养摄入”,帮助肠道功能恢复。传统观念中“腹泻要禁食”“只能喝米汤”的做法并不科学,过度限制饮食可能导致宝宝营养不良,延长病程。正确的饮食调整应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根据宝宝年龄和耐受情况选择食物。

(一)饮食调整核心原则:3个“不”要记牢
1.不盲目禁食:除严重呕吐(无法进食进水)需暂时禁食4-6小时(期间通过静脉补液)外,轻度腹泻宝宝应正常进食,避免因禁食导致血糖降低、肠道蠕动减慢,反而加重肠道功能紊乱。

2.不随意忌口:腹泻期间无需完全禁止肉类、蛋类等营养食物,关键是选择“易消化、低刺激”的种类,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摄入,帮助肠道黏膜修复。

3.不添加新食物:腹泻期间肠道敏感,需避免添加从未吃过的辅食(如新种类的水果、蔬菜、肉类),以免引发过敏或不耐受,加重腹泻。

(二)分年龄饮食调整方案:不同阶段选择不同食物
1.0-6个月宝宝(纯母乳/配方奶喂养)
· 纯母乳喂养宝宝:继续母乳喂养,无需暂停或减少喂奶次数。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和益生菌,可增强宝宝肠道抵抗力,且母乳易消化,能减少腹泻对肠道的刺激。喂奶时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每次喂奶时间缩短,避免宝宝一次摄入过多导致腹胀。

· 配方奶喂养宝宝:若宝宝无明显呕吐,可继续喝原配方奶,无需更换为“防腹泻奶粉”(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若宝宝腹泻次数多、持续时间长(超过3天),或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喝奶后立即腹泻、腹胀、哭闹),可在医生指导下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待腹泻好转后逐渐过渡回原配方奶(避免长期喝防腹泻奶粉,以免影响营养吸收)。

2.6个月-2岁宝宝(已添加辅食)
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优先选择以下易消化食物:

· 主食类:小米粥、大米粥、烂面条、软馒头(去皮)、米糊等,这类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且对肠道刺激小。例如小米粥可煮得软烂,不加糖,每次喂小半碗,逐渐增加量。

· 蛋白质类:蒸蛋羹(不加盐或少量盐)、水煮蛋蛋黄(1/4个开始,逐渐增加)、鱼泥(选择刺少的鲈鱼、鳕鱼,蒸熟后刮成泥)、瘦肉泥(猪肉或鸡肉,剁成泥后蒸熟)。蛋白质是肠道黏膜修复的重要原料,需保证适量摄入,但避免油炸、红烧等做法。

· 蔬菜类:选择纤维少、易消化的蔬菜,如胡萝卜泥(蒸熟后压泥)、南瓜泥、土豆泥,避免芹菜、韭菜、菠菜等粗纤维蔬菜,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 水果类:避免生冷、高纤维水果(如西瓜、梨、猕猴桃),可选择苹果泥(蒸熟后食用,苹果中的果胶有吸附水分、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香蕉(选择熟透的香蕉,生香蕉含鞣酸,可能加重便秘或腹泻)。

需避免的食物:油腻食物(油炸食品、肥肉)、辛辣刺激食物(辣椒、大蒜)、高糖食物(蛋糕、糖果)、产气食物(洋葱、红薯、豆类),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导致腹胀、腹泻加重。

3.2岁以上宝宝(饮食接近成人)
可在上述食物基础上,逐渐过渡到软米饭、馄饨(馅料为瘦肉+蔬菜,煮熟煮软)、饺子(同馄饨)、清蒸鱼、炒鸡蛋等,但仍需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例如可做“瘦肉蔬菜粥”(大米+瘦肉末+胡萝卜丁+青菜末,煮至软烂),既保证营养,又易于消化。

(三)饮食调整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恢复速度
1.少量多次进食:每天可分5-6餐,每餐量比平时减少1/3,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肠道负担加重,同时保证总热量摄入。

2.观察宝宝耐受情况:每次添加新的食物(如从米汤过渡到粥、从蛋黄过渡到肉泥)后,观察2-3天,若宝宝腹泻次数未增加、无腹胀、呕吐,说明耐受良好,可继续添加;若出现不适,需暂停该食物,待症状缓解后再尝试。

3.注意饮食卫生:腹泻期间宝宝肠道抵抗力弱,需严格保证食物新鲜、餐具清洁(奶瓶、勺子、碗等需煮沸消毒),避免细菌感染加重腹泻。

4.避免滥用益生菌: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选择适合婴幼儿的菌种(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不可自行购买成人益生菌或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影响效果。

三、护理配合:补水与饮食之外的关键细节
科学补水和饮食调整的同时,还需做好以下护理,帮助宝宝更快康复:

· 臀部护理:腹泻次数多易导致红臀,每次排便后需用温水清洗臀部,轻轻擦干,涂抹护臀膏(如氧化锌软膏),避免使用湿巾(含酒精成分可能刺激皮肤),选择柔软、透气的纸尿裤,及时更换,保持臀部干燥。

· 观察病情变化:每天记录宝宝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稀水样、蛋花汤样、带黏液或血丝)、尿量、精神状态、体温等,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腹泻次数增多(每天超过10次),大便带血或黏液;

2.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服用退烧药后无缓解);

3.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

4.重度脱水症状(如无尿、眼窝凹陷、四肢冰凉);

5.腹泻持续超过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小儿腹泻的护理核心是“科学补水防脱水,合理饮食助恢复”。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要掌握口服补液盐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饮食过度限制,同时做好臀部护理和病情观察,大多数宝宝可在1-2周内康复。若病情复杂或出现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后针对性治疗,切勿自行给宝宝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导致便秘),以免延误病情。

为了进一步明确宝宝腹泻的原因,以便更精准地护理,我还需要了解:宝宝腹泻持续多久了?大便的性状是稀水样、蛋花汤样,还是带有黏液或血丝呢?

(张敬敬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补液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