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其中,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硬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是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文将从高血压的定义、外周动脉硬化的概念出发,深入探讨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以期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一、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定义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成年人正常血压应低于140/90mmHg,而高于此值则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外周动脉硬化则是指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和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四肢的动脉,特别是下肢动脉,因此也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周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
- 高血压对动脉壁的损伤
高血压对动脉壁可造成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使动脉壁的结构遭到破坏。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功能失调。受损的内皮细胞易于被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沉积,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大,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外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 高血压促进动脉硬化进程
高血压还可使外周阻力增加,血管持续收缩。这种持续的血管收缩状态不仅加剧了动脉壁的损伤,还促进了动脉硬化进程。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发展速度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这主要是因为高血压使动脉壁承受较高的压力,内皮受损后脂质更易于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三、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
- 动脉硬化程度评估
评估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无创性检查(如踝臂指数ABI、下肢动脉彩超等)和有创性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其中,踝臂指数ABI是评估下肢动脉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无创性指标之一。ABI的正常值一般大于0.9,小于0.9则提示下肢动脉可能存在狭窄或闭塞。
- 动脉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这是因为动脉硬化不仅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还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易于发生破裂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 动脉硬化加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机制
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加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管狭窄与血流受阻:动脉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使得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长期供血不足可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血管壁脆性增加:动脉硬化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易于发生破裂或出血。这种情况在高血压患者中尤为常见,因为高血压本身就可使血管壁承受更高的压力。
血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内的脂质等物质可刺激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到达心、脑等重要器官并造成堵塞,引发严重并发症。
四、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的防治策略
- 控制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是防治外周动脉硬化的首要任务。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复查血压水平以确保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外周动脉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应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和改善血液循环;戒烟限酒以减少血管损伤;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轻精神压力等。
- 药物治疗
除了控制血压和改善生活方式外,药物治疗也是防治外周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以降低血液粘稠度、稳定斑块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定期体检与随访
定期体检与随访对于及时发现并干预外周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等常规检查以及下肢动脉彩超等专科检查以评估动脉硬化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论: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高血压作为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通过损伤动脉壁、促进动脉硬化进程等方式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采取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定期体检与随访等综合措施以防治外周动脉硬化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尚晶晶 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