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因其突发性和高致死率而备受关注。然而,除了广为人知的典型症状如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沉默型心梗”同样不容忽视。这种类型的心梗因其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深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沉默危险”,揭示其真相,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一、沉默型心梗的定义与特征
沉默型心梗,顾名思义,是指心梗发作时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不适,容易被患者忽视或误诊的一种类型。与典型心梗相比,沉默型心梗具有发病率高、误诊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征。美国国家心肌梗死注册研究(NRMI)的数据表明,相对年轻的女性心梗患者(<55岁)大多数无胸痛等标志性症状,但心梗死亡风险却最高,是同年龄段有典型症状男性患者的2~3倍。此外,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的症状也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律不齐或疲乏等。
二、沉默型心梗的预警信号
尽管沉默型心梗的症状难以察觉,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沉默型心梗的可能:
近期内反复出现无诱因的胸、背闷胀、不适或沉重感。
突然出现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这可能是心肌缺血的提示。
阵发性憋闷、呼吸困难,睡梦中憋醒、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这些症状看似心衰,却也可能是心梗的表现。
突发不明原因的晕厥、抽搐或神志不清。除了考虑卒中、脑梗死等,还要考虑心梗的可能性。
异位疼痛。心梗疼痛常为胸及心前区剧烈疼痛,但也可能表现为腹痛、牙痛、下颌痛、背部或胃部疼痛等。
糖尿病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或昏迷。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长期受到高血糖的侵害,血管和神经受损情况通常非常严重,对心梗时所产生的痛觉反应不敏感而缺乏典型症状。
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
无法解释的疲劳、焦虑。排除生理性原因后,应考虑心脏系统疾病可能。
家族史。若患者双亲在55岁之前有心梗病史,这类人的心梗发病率是无家族史患者的3倍。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与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增加。
性别:男性在较年轻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逐渐增加。
家族史:有家族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中有心肌梗死病史,发病风险会相应提高。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等。
四、预防与应对策略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将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定期体检: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干预。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而沉默型心梗更是因其隐蔽性而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通过了解沉默型心梗的真相,提高警惕性,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张宴彬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脏重症监护室(CCU)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