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看上去就像是血管壁上形成的一个小气球状的突出物,里面充盈着血液。这是一种脑血管病,并不是肿瘤。
它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一、引起颅内动脉瘤的原因
1、先天性因素
部分颅内动脉瘤可能是由于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先天性缺陷,如血管壁中层弹力纤维的缺失或变异,导致动脉壁在血流的长期冲击下逐渐膨胀形成动脉瘤。
2、动脉硬化
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的弹性和顺应性降低,易于形成动脉瘤。
3、感染
感染性动脉瘤约占全部动脉瘤的4%。身体各部位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经血液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终末支,少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分叉部。所以感染性血管炎可以侵犯到脑血管,导致血管壁炎症反应,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动脉瘤。
4、外伤
头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动脉管壁,或是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二、颅内动脉瘤的症状和危害
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
1、头痛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痛多为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疼痛,多数呈搏动性疼痛。
2、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经症状为脑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阳性。当瘤体压迫其他脑血管时,可能会造成某些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的情况,造成缺血性坏死,严重的可出现偏瘫、偏盲、感觉障碍等。
3、伴随症状
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血压和体温升高、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嗜睡、失去意识甚至休克等。
动脉瘤破裂后,即便是经过救治,患者依然面临脑血管痉挛的风险,痉挛可能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已经破裂的动脉瘤即便进行了初步治疗,仍然存在再次出血的风险,且二次出血往往病情更加危重。
三、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1、非外科治疗
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等。
2、手术治疗
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包裹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四、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1、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是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促进动脉瘤的形成;而饮酒则会刺激血管,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适当运动。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
如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会增加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应积极接受治疗。此外,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发生和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非常重要。
(顾生才 开封一五五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