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患者出现休克,则表示身体各项系统处于危险状况。在临床上,休克是一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细胞受损为病理特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而在所有的休克类型中,心源性休克则是相对复杂的一种。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继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心血管紧急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但也可能由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当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液无法有效地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导致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起休克状态。
一般来说,心源性休克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是血压明显降低: 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常在90mmHg 以下。其二是全身低灌注: 由于心排血量持续性降低, 组织脏器有效血液量减少,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包括:脑部症状有神志异常,轻者烦躁或淡漠,重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心肺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 肾脏症状有少尿或无尿,通常尿量在 20ml /h 以下; 消化道可有肠梗阻表现; 周围血管灌注不足及血管收缩可见皮肤苍白甚至花斑、湿冷、紫绀等, 同时还有原发病的症状, 如 AMI、重症心肌炎、大块肺栓塞等可有胸痛; 在主动脉夹层时有胸背部疼痛; 重症心肌炎还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恶寒、战栗等。
由于心源性休克属于非常严重的医疗情况,心脏泵血功能随之衰竭导致身体严重缺氧和营养,所以一旦发现则需要立即治疗,保证患者人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其临床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迅速识别和评估:首先,通过病人的症状、体征(如低血压、心率异常)和医学影像等进行诊断,确认为心源性休克。
(2)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使用药物治疗来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和改善血流。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利尿剂。
(3)支持性治疗:可能包括氧气治疗、液体补充或血管填充,以维持适当的血压和循环。
(4)治疗原发病因:根据心源性休克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是由心肌梗死引起的,可能需要紧急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或旁路手术。若由心脏瓣膜疾病或其他结构问题引起,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5)机械辅助循环: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机械辅助设备来支持心脏功能,如心脏辅助设备(VAD)或体外膜氧合(ECMO)。
(6)严密监测和护理: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密切监测和护理,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如器官功能衰竭。
(7)综合管理:心源性休克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心脏病学家、外科医生等,确保全面护理。
最后,除了临床治疗,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预防心源性休克这种危险情况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关键。这包括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以及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对于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用药,并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了解心源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如胸痛、气促、晕厥等,一旦感到不适,应立即就医。通过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张培培 周口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