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裂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其对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深远且复杂。本文将从脊柱裂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等方面,解读神经外科手术在此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一、 脊柱裂的病理机制
脊柱裂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闭合不全导致的一类先天性畸形。根据皮肤是否完整和有无神经组织外露及脑脊液漏,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脊柱裂主要发生在脊柱的腰骶部和下胸部,涉及多个椎体。脊柱裂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脊髓拴系,即脊髓被异常组织(如纤维系带、脂肪瘤)牵拉或卡压,限制其在椎管内的正常移动。这种病理状态会导致脊髓纵向牵拉损伤,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二、临床表现
脊柱裂患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轻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下肢力弱、轻度肌萎缩、麻木、遗尿等;中症者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和尿失禁;重症者则可出现下肢瘫痪、感觉消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时间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增长和身高增加,症状会逐渐加重。
一、 诊断与鉴别诊断
脊柱裂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的综合评估。MRI是确诊脊髓拴系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以及拴系结构等信息。CT则在观察脊柱骨性结构方面具有优势。产前B超筛查也可发现胎儿脊柱异常。此外,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 治疗策略
对于脊柱裂的治疗,原则上均应进行手术干预。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拴系和压迫因素,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没有皮肤覆盖的脊髓外翻和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应在出生后尽早进行手术以减少感染风险;对于有皮肤覆盖的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则建议在出生半年内尽早手术以避免术后粘连导致再栓系的风险;终丝牵拉、脊髓纵裂及皮肤窦道等隐性脊柱裂致脊髓栓系的患儿也应尽早手术。 手术过程中应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以确保精细准确并减少神经损伤。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手术以实时掌握患者的神经和血管状况。此外,对于合并脑积水的患儿还需考虑是否同期进行分流手术。
三、 预后
脊柱裂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康复情况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然而即使经过手术治疗部分患儿仍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等。因此术后的长期随访和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结与展望
脊柱裂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先天性畸形。神经外科手术作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在解除脊髓拴系和压迫因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该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其治疗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脊柱裂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加强对本病的科普宣传和产前筛查工作也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王朝林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