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细菌无处不在,它们可能是我们健康的潜在威胁。检验科就像是一个 “细菌侦探所”,运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 “捕捉” 身体里的细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线索。
一、标本采集:寻找细菌的第一步
标本采集是整个检测过程的关键开端,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可能的感染部位采集不同类型的标本。
(一)血液标本
当细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需要采集血液。通常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从患者的静脉抽取适量血液,注入含有抗凝剂的培养瓶中。这个过程要防止皮肤表面的细菌污染血液标本,因为哪怕是极少量的污染,都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误导诊断。
(二)痰液标本
对于呼吸道感染,痰液是重要的标本来源。患者需要在清晨用清水漱口后,用力咳出深部痰液。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提高检测到真正致病细菌的几率。
(三)尿液标本
采集尿液时,一般要求患者清洁尿道口后,留取中段尿。这是因为初始尿液可能会携带尿道口周围的细菌,而最后段尿液可能受到膀胱内脱落细胞等因素影响,中段尿相对能更准确地反映泌尿系统内是否有细菌感染。
(四)其他标本
此外,还有从伤口、脑脊液、生殖道等部位采集的标本,每个部位都有相应的采集规范,以确保标本的质量。
二、实验室培养:让细菌 “现身”
采集到标本后,很多情况下需要进行细菌培养。这就像是为细菌提供一个适宜的 “生长乐园”。
(一)培养基的选择
检验科有多种类型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需求进行选择。例如,营养琼脂培养基可以满足大多数细菌的基本生长需求;血琼脂培养基则适合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尤其是那些能够分解红细胞的细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常用于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因为它可以抑制革兰阳性菌的生长,有利于肠道革兰阴性菌的生长和鉴别。
(二)培养条件的控制
不同的细菌对温度、氧气等培养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大多数细菌在 35 - 37℃的温度下生长良好,这与人的体温相近。但也有一些特殊细菌,如李斯特菌在低温下也能生长。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需要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厌氧菌则要在无氧环境中培养,实验室通过特殊的培养箱来满足这些不同的条件。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为进一步的鉴定做准备。
三、细菌鉴定:识别细菌的 “身份”
当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之后,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准确的鉴定。
(一)形态学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例如,葡萄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链球菌则呈链状排列。革兰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不同类型的细菌在染色后的颜色和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区别,这为进一步的鉴定缩小了范围。
(二)生化试验
这是细菌鉴定的重要环节。利用细菌对不同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能力差异进行鉴别。比如,通过检测细菌是否能发酵乳糖,可以区分大肠杆菌(能发酵乳糖)和沙门氏菌(不能发酵乳糖)等肠道细菌。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等,可以进一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三)自动化鉴定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科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鉴定系统。这些系统通过对细菌的多种生化反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快速准确地鉴定出细菌的种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药敏试验:指导抗菌治疗
在确定了细菌种类后,还需要了解这些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这就是药敏试验。
(一)纸片扩散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将含有不同抗菌药物的纸片放置在已经接种了细菌的琼脂平板上,经过培养后,观察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以及抑菌圈的大小。抑菌圈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菌药物越敏感。
(二)稀释法
通过将抗菌药物稀释成不同浓度,然后加入到含有细菌的培养液中,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更精确地评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五、结语
通过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步骤,检验科能够准确地 “捕捉” 身体里的细菌,为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帮助患者战胜细菌感染带来的疾病。
(马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