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婴幼儿肠梗阻疾病,其发病率在4\~10个月的婴儿中尤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年减少。肠套叠发生时,一段肠管及其系膜会套入邻近的肠腔内,形成一个类似于单筒望远镜收缩的状态。这种异常的肠道套叠会导致肠道梗阻,引发剧烈的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肠坏死。因此,肠套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肠套叠的治疗手段中,空气灌肠整复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因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中。本文将详细探讨肠套叠为何首选空气灌肠整复,并从多个角度解析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肠套叠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肠套叠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在婴幼儿中,肠套叠的发生多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如肠道神经节变异导致的肠道逆蠕动等。此外,肠道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肠道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也可能成为肠套叠的诱因。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等。其中,果酱样大便是肠套叠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由于肠套叠的发病年龄较小,部分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等主观感受,且部分患儿可能无排血便或粘液便等典型症状,因此肠套叠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空气灌肠整复的原理与操作
空气灌肠整复是一种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或钡剂等介质,利用介质产生的压力和肠道自身的蠕动功能,使套叠的肠管逐渐回缩至正常位置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手术切开,对患儿的损伤小,恢复快。
空气灌肠整复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在X线透视下,将一根细小的软管插入患儿的肛门,通过灌肠机在一定压力下缓慢向结肠注气。开始时,气体注入肠腔较为容易,但当到达套叠前端时,气体会受到一定的阻滞。此时,可通过增加压力或辅以手法按摩等方式,使气体继续向前推进,直至套叠的肠管完全回缩至正常位置。
三、空气灌肠整复的优势
1.操作简便:空气灌肠整复无需手术切开,仅需在肛门处插入软管进行灌肠操作,操作简便快捷。
2.成功率高: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较高,尤其在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中,成功率可达98%以上。这得益于空气灌肠能够产生均匀、持续的压力,使套叠的肠管逐渐回缩至正常位置。
3.并发症少:空气灌肠整复的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肠穿孔、肠坏死等。然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多与操作不当或患儿病情严重有关。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空气灌肠整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4.减少创伤:空气灌肠整复无需手术切开,避免了手术创伤对患儿身体的损害。同时,该方法还能够减少术后感染、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四、空气灌肠整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空气灌肠整复适用于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的肠套叠患儿。特别是原发性肠套叠,即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更适合采用空气灌肠整复进行治疗。然而,对于病程较长、症状较重、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以及复发性肠套叠、成人肠套叠等特殊情况,空气灌肠整复可能效果不佳或存在风险,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空气灌肠整复的禁忌症主要包括:肠套叠经空气加压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未成功者;发病超过24小时,临床疑有肠坏死者;复发性肠套叠,尤其发生于儿童者;成人肠套叠等。对于这些患儿,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五、空气灌肠整复后的护理与观察
空气灌肠整复后,患儿需要接受密切的护理与观察。首先,应观察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如腹痛是否减轻、呕吐是否停止、肛门是否开始排气排血便等。这些症状的变化是判断空气灌肠整复效果的重要依据。
其次,应关注患儿的饮食和排便情况。在灌肠后的一段时间内,患儿需要禁食其他食物,仅可服用碳片等特定药物。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如是否有黑色大便排出等。黑色大便的排出是判断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
此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等复发症状。如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以避免病情复发或恶化。
六、空气灌肠整复与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比较
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实现了精准复位。但此方法操作复杂,费用较高,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相比之下,空气灌肠整复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更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尽管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在复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上没有明显优势,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考虑患儿病情、经济条件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空气灌肠整复是治疗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因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受到青睐,尤其适用于婴幼儿,有助于避免手术创伤并促进快速康复。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守适应症和操作规范,以减少风险。若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确保病情控制。
(张东乐 镇平县人民医院 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