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套叠:揭秘肠道的“叠叠乐”危机

2023-08-19 14: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它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就像一个管子套入另一个管子中一样。这种套叠会导致肠道的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肠套叠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4 - 10个月的婴儿,男孩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

二、肠套叠的病因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解剖因素

婴儿的肠道相对较长,肠系膜也较为松弛,这使得肠道容易发生移动。特别是回肠末端和盲肠的交界处,是肠套叠的常见部位。回肠的末端肠管相对较细,而盲肠和升结肠则相对较宽,这种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使得回肠容易套入盲肠或结肠内。

(二)饮食因素

婴儿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肠道的蠕动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当从母乳或配方奶突然转为添加固体食物时,肠道需要适应新的食物成分,这可能会导致肠道蠕动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此外,一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也可能引起肠道的痉挛和蠕动异常,增加肠套叠的风险。

(三)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是肠套叠的一个重要诱因。某些病毒感染会引起肠道黏膜的水肿和充血,导致肠道的蠕动节律失调。例如,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感染后可能会引发肠道的炎症反应,进而诱发肠套叠。

三、肠套叠的症状

(一)腹痛

这是肠套叠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患儿会突然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双腿屈曲,双手紧握,表情痛苦。这种腹痛是间歇性的,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发作间隙患儿可能表现正常。腹痛是由于肠道套叠后,肠管内的压力升高,刺激肠壁神经末梢引起的。

(二)呕吐

肠套叠发生后,肠道的正常蠕动受到阻碍,食物和胃液无法顺利通过肠道,就会引起呕吐。呕吐物最初可能是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胆汁甚至粪便样物质。呕吐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会随着腹痛的发作而加重。

(三)血便

这是肠套叠的一个重要特征性症状。由于肠套叠导致肠壁的血液循环受阻,肠黏膜发生缺血、坏死,从而引起肠道出血。血液与肠内容物混合后,排出的粪便呈果酱样,即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便。血便的出现通常提示肠套叠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四)腹部肿块

在肠套叠早期,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可能会在患儿的右上腹或中腹部触及到一个腊肠样或香蕉样的肿块。这个肿块就是套叠的肠管,质地较硬,表面光滑。随着病情的进展,肿块可能会逐渐增大或位置发生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肠套叠时间较长,肠管发生坏死或穿孔时,腹部肿块可能会消失,而此时患儿的病情反而更加危重。

四、肠套叠的诊断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饮食情况以及家族病史等。了解患儿是否近期有添加辅食、是否患有腹泻或感冒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病情进展。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是腹部检查。通过触诊检查腹部是否有肿块、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同时,还会观察患儿的腹部外形,是否有腹胀、肠型等异常表现。此外,医生还会检查患儿的肛门,观察是否有血便排出。

(三)辅助检查

1. 腹部X光平片:这是初步筛查肠套叠的一种简单方法。在X光片上,可以看到肠腔内有气体积聚,形成典型的“杯口征”或“弹簧征”。这些征象是由于套叠的肠管内气体积聚形成的,但X光平片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容易漏诊。

2. 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肠套叠最常用且准确的方法之一。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套叠肠管的层次结构,呈“同心圆”或“靶环”征。此外,超声还可以观察到肠系膜血管的血流情况,判断肠管是否有缺血坏死。超声检查无创、无痛,适合婴幼儿反复检查。

3. 空气或钡剂灌肠造影: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通过向患儿的肠道内注入空气或钡剂,使肠道显影,在X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套叠的肠管位置、长度和形态。如果发现肠套叠,还可以通过增加灌肠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风险,如肠穿孔等,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

五、肠套叠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 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这是目前治疗肠套叠的主要方法之一。适用于病程较短(一般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膜炎症状的患儿。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或钡剂,增加肠道内的压力,使套叠的肠管逐渐回缩复位。复位成功后,患儿的腹痛、呕吐等症状会迅速缓解,血便也会逐渐消失。但这种方法需要在X光或超声的监视下进行,以确保复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手法复位:这种方法较少使用,仅适用于少数早期发现、套叠范围较小且手法操作方便的病例。医生通过手法在腹部对套叠的肠管进行按摩、挤压等操作,使肠管复位。但由于手法复位的成功率较低,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肠管损伤等,目前临床上已很少采用。

(二)手术治疗

1. 适应证:当非手术治疗失败,或者患儿病程超过48小时,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此外,对于一些反复发作肠套叠的患儿,也需要通过手术来探查病因,如是否存在肠息肉、肠重复畸形等导致肠套叠的原发病灶。

2. 手术方式:手术的具体方式取决于患儿的病情和病变部位。如果肠管已经发生坏死,需要进行肠切除术,将坏死的肠段切除后进行肠吻合。如果肠管尚未坏死,但套叠范围较大,难以通过非手术方法复位,可以通过手术将套叠的肠管复位。手术过程中,医生还会仔细检查肠道内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导致肠套叠的病变,如肠息肉、肠重复畸形等,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六、肠套叠的预防

虽然肠套叠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难以完全预防,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

(一)合理添加辅食

在为婴儿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一食物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数量,让婴儿的肠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的食物。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减少肠道蠕动紊乱的发生。

(二)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肠道感染。特别是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和新鲜度,避免因食物污染引发肠道炎症,进而诱发肠套叠。

(三)加强疾病监测

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出现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对于有肠套叠家族史或曾经患有肠套叠的患儿,更要加强观察,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再次发病。

肠套叠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急腹症,但只要家长和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识别症状、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儿是可以治愈的。同时,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也可以降低肠套叠的发生风险,保障婴幼儿的肠道健康。

(周旭晖 柘城县洪恩乡卫生院 普通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