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歌:走近儿童糖尿病

2024-11-07 00: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中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其实糖尿病也会和孩子联系在一起。据统计,我国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为5.6/10万,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糖尿病亦有逐年增高趋势。

什么是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一般是指在15岁之前发生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空腹及餐后高血糖及尿糖。

儿童糖尿病如何早期识别?

儿童I型、II型糖尿病有各自的典型特点,了解这些特点,从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I型糖尿病:起病急,多有感染或饮食不当等诱因。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但婴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发觉,很快即可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儿童因夜尿增多可发生遗尿。年长儿还可出现消瘦、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体质显著下降症状。临床工作中,约40%的糖尿病患儿在就诊时即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这类患儿常因急性感染、暴饮暴食、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未及时就诊等因素而诱发。

II型糖尿病:多有肥胖病史,可伴有高血脂和脂肪肝,少数有高血压;90%以上患儿有黑棘皮征,即患儿颈背部、腋下、皮褶处皮肤发黑。黑棘皮征的出现往往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有些家属以为是孩子洗澡没洗干净,其实是提醒II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信号。

儿童糖尿病有特殊的自然病程:

1、急性代谢紊乱期 

从出现症状到临床确诊,时间多在1个月以内。约20%患儿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40%为糖尿病酮症,无酸中毒;其余仅为高血糖、糖尿和酮尿。

2、暂时缓解期 

约75%的患儿经胰岛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下降、尿糖减少或转阴,即进入缓解期,也称“蜜月期”。此时胰岛B细胞恢复分泌少量胰岛素,对外源性胰岛素需要量减至0.5U/(kg·d)以下,少数患儿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胰岛素。这种暂时缓解期一般持续数周,最长可达半年以上。此期应定期监测血糖、尿糖水平。

3、强化期 

经过缓解期后,患儿出现血糖增高和尿糖不易控制的现象,胰岛素用量逐渐或突然增多,称为强化期。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增多等变化,增强了对胰岛素的拮抗,因此该期病情不其稳定,胰岛素用量较大。

4、永久糖尿病期 

青春期后,病情逐渐稳定,胰岛素用量比较恒定,称为永久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应达到: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并维持标准体重,改善高血压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防止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儿童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主要包括患儿的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血糖监测等。

1. 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健康和心理教育。

2. 饮食治疗:6~12岁儿童为900~ 1200千卡/天,每日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脂肪摄入以25%~30%为宜。蛋白质的摄入量约占总能量的15%~20%。

3. 运动治疗:为患儿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例如快走、慢跑、跳绳、游泳、杠铃和沙袋等。每天坚持锻炼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 

4. 药物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儿,在生活方式干预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时,需要起始药物治疗,可以单用二甲双胍或者胰岛素,也可两者联合使用。

5. 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血糖控制水平个体化,主要是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每年至少测量2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儿童糖尿病如何预防?

重视防治: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属于肥胖儿童,建议定期带孩子来医院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

饮食习惯:如果想要孩子远离糖尿病的伤害,注意培养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高热量、油炸类、太甜的食物,同时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减少肥胖的几率,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积极运动:由于肥胖是导致儿童患上II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原因,所以家长应该多多督促孩子进行运动,通过运动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保证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孩子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会诱发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早期识别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通过家长们的关注和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关歌 开封市儿童医院 PICU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