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王雅芳:新生儿溶血:了解与预防

2023-09-12 20: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当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相容时,母亲体内会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上特定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被破坏,进而引发溶血现象。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疾病。当胎儿从父体获得了母体不具备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时,这些抗原会对母体造成刺激,使母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IgG类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被破坏,进而引发溶血现象。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出现,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和水肿等。

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红细胞被破坏时,会释放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眼白和粘膜出现黄色。Rh溶血病患儿黄疸比较严重,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具有出现早、上升快等特点;而ABO溶血病患儿黄疸一般比较轻,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3天。

贫血:由于红细胞被破坏,新生儿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肝脾肿大: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在肝脏和脾脏中积累,可能导致肝脾肿大。这一现象在Rh溶血病患儿中更为常见。

水肿:新生儿可能出现全身水肿,尤其是眼睑和手脚。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胆红素和其他物质在体内积累所致。

此外,新生儿溶血病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胆红素脑病等。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

临床表现:如上所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和水肿等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现象。

实验室检查: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放散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抗体,以及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新生儿红细胞的免疫性抗体。此外,胆红素水平检测、血常规、红细胞形态等也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家族史:了解家族血型情况对于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孕妇血型为O型,其丈夫血型为A型、B型或AB型;或者孕妇血型为Rh(D)阴性;或者家族中有血型不合的情况,那么孕妇在怀孕前应咨询医生,了解潜在的风险。

四、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疗和换血疗法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溶血病的病因进行。

光疗:光疗是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可以使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较小。

换血疗法:如果黄疸溶血非常严重,胆红素水平过高且光疗和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快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防止发生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但换血疗法存在一定创伤性和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

虽然新生儿溶血病无法完全预防,但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的风险:

了解家族血型情况:孕妇在怀孕前应了解自己的血型以及丈夫的血型,如果存在血型不合的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定期产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以便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产检过程中可以进行母体IgG抗体效价检测等筛查项目,以评估溶血风险。

及时筛查与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筛查,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如果发现溶血现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

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对于Rh阴性的孕妇来说,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婴儿后72小时内肌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症。

引言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了解其定义、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产前检查、及时筛查与治疗以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风险并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同时,孕妇和家庭成员也应积极参与新生儿的健康护理和疾病预防工作,共同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王雅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