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骨科手术,尤其在治疗关节严重损伤或退变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利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的关节假体,置换严重受损的关节,可以极大地消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同样至关重要。
一、术后初期护理
1.患肢摆放与休息
术后当天,应将患肢摆放在伸直位,足跟部垫高,抬高患肢以预防肿胀和压疮。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进行踝泵练习,即踝关节的伸展和屈曲,每组5分钟,每小时进行1组。
2.疼痛与感染控制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以控制疼痛和预防感染。
定期更换压力敷料,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3.饮食与营养
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二、康复锻炼阶段
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康复目标和练习内容。
1. 急性期(术后1-7天)
康复目标:控制疼痛、肿胀,预防感染和血栓的形成,促进伤口愈合。
一般处理:下肢穿弹力袜,抬高患肢,患膝冰敷,防止水肿。
负重训练:术后第2天,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扶助行器进行部分负重下的站立。对于非骨水泥型假体,负重时间需与手术医生讨论后确定。
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立即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缓慢屈曲训练,每次屈曲后需冰敷以减轻肿胀。
肌力训练:进行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每天大于300次,以不增加疼痛为前提。
2. 早期康复(术后第2-4周)
康复目标: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肉力量。
负重训练: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扶助行器逐渐增加行走负荷以及负重的比例。
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滑床训练(术后第2-3周)和滑墙训练(术后第4周),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目标是术后第2周达到90°屈曲。
肌力训练:进行屈曲、伸直锻炼,逐步增加屈曲角度,争取达到屈曲膝关节120度。每次屈曲后需将小腿伸直抬高保持5秒钟。
本体感觉训练:在站立负重时进行闭眼训练,增强关节稳定性。
3. 中期康复(术后第5-8周)
康复目标:保持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和负重站立行走训练,加强平衡功能。
负重训练:扶助行器或有人帮助情况下,原地进行左右侧的重心转移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扶着站在平衡板或平衡球上进行训练,逐渐增强平衡能力。
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继续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进行直抬腿练习、后抬腿练习和抗重力伸膝练习。
日常生活活动: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逐渐进行洗澡、穿衣和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活动,确保动作正确且安全。
4. 后期康复(术后第9周至3个月)
康复目标: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度,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获得最大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
负重训练:逐步去助行器,使用拐杖或根据实际情况去拐步行。
肌力与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固定式自行车练习,增加肌力和膝关节屈曲角度。
平衡能力与本体感觉训练:继续在平衡板和平衡球上训练,根据患者能力可去拐进行。
日常生活与功能恢复:增加步行活动和进行上下楼梯训练,进行微蹲训练,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控制。
三、出院后康复与保养
1.定期复查
术后复查时间建议为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拍X光片检测假体是否松动以及稳定性如何。
如出现红肿疼痛或活动不便以及膝关节意外受伤,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2.生活习惯与运动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关节的稳定性。
术后可以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短距离骑车、游泳等。避免高强度的动作,如跑、跳、竞走、长距离行走和爬山等。
上下楼梯可以扶着扶梯、拐杖等减少膝关节负重或改变上下楼方式。
3.冰敷与肌肉锻炼
每次运动完毕都需要进行冰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无论是行走、休息、坐姿还是站立,都需要把膝关节放在安全的位置,避免过度活动和损伤。
平时需要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直抬腿训练、站立屈膝训练等,以增强关节稳定性。
4.心理支持
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手术,可能会面临情绪上的波动和压力。
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陪伴,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参加康复支持小组或与其他患者交流,互相鼓励和分享康复经验。
如情绪问题严重,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四、总结
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付出耐心和努力。通过科学的康复锻炼和保养措施,患者能够逐渐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康复过程中,要与医生和康复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信心。记住,“手术1天时间,康复100天时间”,只有坚持正确的康复方法,才能顺利走出康复之路。
(张智慧 周口骨科医院 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