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预防和处理常见骨折

2023-11-14 08: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骨折,即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遭受骨折的困扰。骨折不仅会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骨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骨折的预防、识别、急救措施以及后续治疗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骨折的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活动可以强化骨骼和肌肉,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从而减少跌倒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建议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对于年轻人,可以选择篮球、足球等有助于提升身体协调性的运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

2.合理饮食:骨骼的健康与营养摄入密切相关。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同时,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蛋白食品、浓茶和咖啡等可能影响钙质吸收的食物。

3.改善居家环境:跌倒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多数跌倒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因此,提供一个安全的居家环境对于预防骨折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地面干燥、防滑;在浴室、厨房等易滑倒区域安装防滑瓷砖或地垫;确保室内光线充足,避免视线障碍;常用的物品放置规整,便于取用;对于老年人,还可以在床边、浴室等区域安装扶手,以便在需要时支撑身体。

4.正确使用辅助工具: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残疾人,使用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拐杖、助步器等,可以大大降低跌倒的风险。同时,在行走或上下楼梯时,应特别注意脚下的路况,避免因地面不平或踩空而导致骨折。

5.注意用药安全: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头晕、视力模糊等副作用,增加跌倒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时应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在服药后应尽量避免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二、骨折的识别

1.闭合性骨折:骨折端未刺破皮肤,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

2.开放性骨折:骨折端刺破皮肤,伴有出血和伤口污染。这类骨折通常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脊柱等松质骨较多的部位,通常由于外力挤压导致骨组织压缩变形。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脊柱后凸畸形等症状。

4.粉碎性骨折:骨折端分裂成多块,通常伴有严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三、骨折的急救措施

1.保护伤肢:在搬运和转运伤员时,应尽量避免触碰骨折部位,以免加重损伤。可用木板、树枝等物品对伤肢进行临时固定,以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和摩擦。

2.止血包扎:对于开放性骨折伴有出血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止血包扎。可用清洁的布料或绷带压迫伤口止血,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包扎。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3.迅速转运:在做好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将伤员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伤肢的固定和稳定,避免颠簸和震动加重损伤。

4.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伴有昏迷或呼吸困难的伤员,应首先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

四、骨折的后续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不严重、无明显移位或稳定性较好的患者。主要包括固定、矫正和限制活动等措施。如外固定(如夹板、石膏等)、牵引等。在保守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比较严重、有明显移位或不稳定性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端的解剖关系,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手术可能涉及植入金属板、钉子或螺钉等器械来固定骨头并促进愈合。术后,患者应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3.物理治疗:在骨折复位和固定后,物理治疗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肌肉力量锻炼、热敷、冷敷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和肌肉功能恢复。

4.药物治疗: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消炎药、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使用应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结语: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但通过加强预防、正确识别和处理,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骨折的发生并减轻其带来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改善居家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在发生骨折时,应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并尽快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在治疗期间,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共同守护骨骼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张智慧 周口骨科医院 康复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