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椎病,其特点是由于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甚至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本文将详细介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症状、检查方法、病因、预防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症状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症状多样,且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颈部酸痛、肢体麻木、行走无力、踩棉花感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颈椎活动受限:病变早期,颈部可能无明显不适,但随着骨化的进展,颈部可能出现轻度酸痛及不适,尤其是头颈后伸受限。②上肢功能障碍:双侧或一侧手部或臂部肌力减弱,并出现麻木、无力及手部灵活性减退等症状。严重者不能持笔、持筷或系纽扣等,握力大多减退,肌肉呈中度或轻度萎缩。③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行走无力,肌张力增高,抬举困难,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严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并可能出现深感觉及浅感觉减退。④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无力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常有便秘及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
检查方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CT检查和MRI检查等。
①X线摄影:通过颈椎的X线侧位片,可以看到椎体后边有异常的阴影。一般出现的白色棍棒形状的大片阴影是连续骨化型,大片形状的一般为混合型。但X线平片对于细小的骨化阴影、局限型的骨化诊断可能不够准确。②CT检查:CT检查对于此病的诊断较为有用,可以明显显示出椎管内突出的骨化物,并判断骨化的成熟程度。③MRI检查:MRI检查在颈椎病的诊断中较为常见,但对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效果有限,因为骨化阴影在MRI图像上表现不够准确。
病因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外伤、退行性病变、代谢异常、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因素有关。
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易感于某些基因突变,进而影响韧带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韧带骨化。②外伤:外伤引起的软组织损伤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表达增加,促进韧带骨化的发生。③退行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导致椎间关节不稳定,机体为增强稳定性而出现韧带骨化现象。④代谢异常:代谢异常会影响钙磷代谢,使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从而诱发韧带骨化。例如,高糖饮食和糖代谢异常可能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发生有关。⑤先天性畸形:先天性畸形如脊柱侧凸、先天性椎管狭窄等,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从而引发韧带骨化。
预防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①保持颈部功能位:避免不良姿势对颈椎长期压迫,保护好颈部,避免外伤。②控制血糖: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糖饮食和糖代谢异常可能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发生有关。③定期体检筛查: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体检筛查,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④适当锻炼: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有助于减少颈部劳损和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治疗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和药物治疗等。药物疗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药物之外,近来有神经生长因子运用于临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包括症状严重、骨化明显、椎管矢状径小12mm以下、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影像上骨化灶十分明显等。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种途径,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扩大椎管。前路减压术包括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切除法和飘浮法两种,后路手术则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和椎管成形术两类。
总结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椎病,其症状多样,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通过X线摄影、CT检查和MRI检查等影像学手段可以确诊。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外伤、退行性病变、代谢异常、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因素有关。预防方面,主要依赖于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治疗方面,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预防,可以有效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炯 开封市杞县中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