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压的“红绿灯”——高血压的识别与防控

2024-04-23 18: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高血压”这个词,但很多人对其了解并不深入。高血压,这个看似普通的医学术语,实际上却是一个隐形的健康杀手。它像一盏无形的“红绿灯”,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果不加以识别和控制,高血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我们的生命。那么,高血压究竟是什么?如何识别和控制高血压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一、认识高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是推动血液流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动力源泉。正常情况下,血压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以适应身体的需要。然而,当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时,就被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95%。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常见病因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等,在高血压人群中占比5%-10%。

二、高血压的“红灯”信号

高血压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也是它被称为“无声杀手”的原因。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这些就像道路上的“红灯”信号,提醒我们要及时关注血压状况。

1、头痛、头晕:高血压患者常常感到头部胀痛、沉重,伴有眩晕感。这是因为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扩张和血流速度加快,对脑膜和脑组织产生刺激。

2、心悸、胸闷: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功能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3、视力模糊: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从而影响视力。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眼前发黑等症状。

4、鼻出血:高血压患者的鼻黏膜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因此,频繁或难以止血的鼻出血可能是高血压的预警信号。

5、其他症状:高血压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鸣、颈项发紧、乏力、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如果频繁出现或持续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高血压的“绿灯”防控策略

面对高血压这一健康威胁,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高血压防控策略:

1、合理饮食: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建议减少钠盐的摄入量,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脂肪的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禽类、豆类等。

2、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风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来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之间,腰围男性控制在90cm以下,女性控制在85cm以下。

3、适量运动: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建议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有助于控制血压。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因此,建议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心理调节: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有助于预防高血压或使已有的高血压症状得到缓解。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6、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如果血压偏高或波动较大,应增加测量频率。

7、药物治疗:如果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不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案。

四、高血压的并发症与危害

高血压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严重的损害。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脑梗死、脑出血、肾功能损害、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血压的防控工作,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调节和定期监测血压等措施来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通过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让我们像遵守交通规则一样遵守健康的“红绿灯”,让血压在安全的范围内波动,共同守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王莉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