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又是一年一度开怀畅饮的时刻,每天都要走上个几场酒局。酒桌上经常会有朋友喜欢开玩笑,认为当医生的酒量都比较好,特别是外科医生。也有的人认为喝酒上脸的人酒量会更好,喝完酒满脸通红,就像关公一样,威风凛然。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酒精在人体内是怎么代谢的。
比如,喝酒脸红,曾有人认为这是机体对酒精过敏的反应,甚至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这个是由于酒精(主要成分为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饮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仅有不到10%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脏。
酒精代谢分为两步,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会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二氧化碳(CO2)和水,排出体外。
喝酒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是乙醇对消化道黏膜的直接刺激;相对于胃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外伤”。不容易察觉的“内伤”,则来自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同时它也是使得很多人喝酒如关公一样脸红的元凶。
据数据显示,大约36%的东亚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尽管还存在其他非特异性的氧化酶,也可以氧化乙醛,但是效率同样没有ALDH2高,代谢需要的时间更长。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如果极端点,假如一个人的体内,既没有ADH,也没有ALDH2,那他就会喝酒脸发白。乙醇让他们的肝脏负担加重,皮肤血管收缩。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急性酒精中毒,应该尽量避免饮酒。
“头孢就酒,说走就走”。头孢类抗生素会竞争性抑制ALDH,阻止乙醛的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发生,表现为面部发热、潮红、眼结膜充血、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出汗、血压下降等,甚至危及生命,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
酒量好不好写在基因里,如果ADH和ALDH活性都高,那就是天生酒量好。ADH活性的基因地域分布,大体是按长江东南沿岸向西北逐渐变化,江浙汉人的强活性人口比例高,到西北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弱活性和失活性人口比例高。强活性ADH催化出的乙醛也就更多,如果没有同样强效的ALDH,酒量就相应的比“弱活性ADH+强活性ALDH”的人低得多。ALDH与ADH在地域分布趋势上正相反,越往北方边远处,当地人的酒精代谢基因组合越佳。研究证据表明,蒙古族这两种酶基因组合配合效率最高,所以古代诗歌散文里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豪饮的形象也是有根据的。而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其ALDH的活性比例都不如蒙古族。
一个人喝酒后浑身出汗,他的酒量也不见得很好。虽然他们会给人一种酒精在蒸发,酒量很好的感觉。其实,这个原理跟排尿类似,与酒量无关。如果一个人很容易上头,但既没有急赤,也没有白脸,可以悠然自然地喝挺长时间。那就提示着人的乙醇脱氢酶反应有点慢,无法及时将使人醉酒头晕的乙醇转化掉,但是乙醛脱氢酶反应很快,喝酒对他身体危害不大。这个人就是所谓的善于喝慢酒。
所以,酒量既是一个生理学参数,同样也掺杂着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很难通过一个表现,断定一个人酒量深浅。
(石好岭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