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房颤、早搏……当您的体检报告中出现这些字眼时,就说明是心律失常了。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心律失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律失常都有哪些类型?该怎样治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1.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
2.异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3.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跳不规则且快速。
4.心室颤动(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
二、心律失常的症状与危害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具体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有:
1.心悸:感觉心跳异常明显,有时可能是快速跳动、跳动过缓、间断跳动等。
2.胸闷或不适:就像是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让人感觉呼吸不畅。可能伴随着呼吸急促、气促感或其他不适感如胸痛,胸口像是被针扎了一样。
3.头晕或晕倒:感觉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有时候甚至会感到天旋地转,可能伴随站立时的不适或晕倒。
4.乏力和疲倦:在日常生活中感觉没有精力,疲劳感持续存在。
5.恶心或胃部不适:心律失常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腹部不适。
6.焦虑或不安:由于心跳异常而引起的不安和焦虑情绪。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心律失常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有些心律失常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出现,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有些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长期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心房颤动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增加中风风险;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引起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三、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电解质紊乱、药物和某些物质滥用(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盐酸维拉帕米、酒精、尼古丁和咖啡因等)、代谢紊乱(甲亢或甲减、糖尿病等)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可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发作。医生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和患者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等。
2.射频消融术和电生理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该手术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定位并消除异常起搏点,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疗效,如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方法,可从整体上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预防与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换药,以免引起症状的加重或复发。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等。同时,要定期复诊。
2.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多吃新鲜蔬果、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适度的锻炼、戒烟、限制饮酒,以及减少咖啡因和其他刺激物的摄入,都有助于维持整体心脏健康。
(张慧 新乡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