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2023-04-27 12: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疗手术过程中,麻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患者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然而,麻醉并非毫无风险,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意义。

一、常见麻醉并发症

1.呼吸抑制

全身麻醉药物以及部分椎管内麻醉药物都可能对呼吸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在全身麻醉诱导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会明显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这是因为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调节中枢,降低了其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从而抑制了呼吸驱动。

2.低血压

麻醉药物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加上手术中的失血、体液丢失等因素,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尤其是在麻醉诱导阶段,血压下降较为常见。另外,长时间的手术、患者体位的改变以及心脏功能本身较弱的患者,都可能加重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3.恶心呕吐

这是麻醉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因麻醉方式、手术类型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全身麻醉药物、手术创伤刺激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未恢复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如女性、肥胖患者、既往有晕车晕船史等)都可能诱发恶心呕吐。频繁的恶心呕吐不仅会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还可能导致误吸,引起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4.心律失常

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可能会受到影响,加上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因素,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一步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特别是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麻醉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且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5.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后,患者一般会在一定时间内苏醒,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麻醉药物过量、肝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代谢缓慢、术中发生低体温影响药物代谢速度、患者年龄较大或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所致。

二、预防措施

1.全面的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存在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以及过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会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和相应的术前准备。

2.合理的麻醉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身体状况以及麻醉医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对于短小手术,可优先考虑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全身麻醉中,选择短效、代谢快、副作用小的麻醉药物,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状况等精确计算药物剂量。

3.严密的术中监测

在麻醉过程中,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严密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通过这些监测指标,麻醉医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生理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维持内环境稳定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包括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及时补充因手术失血、出汗、胃肠减压等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避免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同时,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正常的酸碱环境。

三、处理方法

1.呼吸抑制的处理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呼吸支持措施。如果是轻度呼吸抑制,可通过面罩吸氧、辅助呼吸等方式改善氧合;对于呼吸暂停或严重呼吸抑制的患者,则需要迅速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以保证患者的通气和氧供。同时,可根据导致呼吸抑制的原因,如麻醉药物过量,使用相应的拮抗剂进行逆转。

2.低血压的处理

首先要快速补充血容量,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来增加循环血量,提升血压。如果血容量补充后血压仍未恢复正常,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升压治疗。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3.恶心呕吐的处理

对于轻度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调整体位、减少胃肠道刺激(如避免胃内过度充气)等措施缓解症状。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止吐药物包括 5 - 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恶心呕吐反射。一般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单一药物或联合用药,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 5 - 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引起头痛、便秘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等。

4.心律失常的处理

当出现心律失常时,首先要查找并纠正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如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电解质紊乱等。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如果是由于疼痛、紧张等因素引起,可适当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如果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导致,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对于窦性心动过缓,若心率低于一定数值且伴有血压下降等症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提升心率。对于早搏,如果是偶发早搏且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密切观察;若早搏频繁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用于室性早搏)、普罗帕酮等,但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谨慎,避免因药物本身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加重病情。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5.苏醒延迟的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苏醒延迟,首先要检查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时间等,判断是否存在麻醉药物过量的可能。对于怀疑麻醉药物过量的患者,可继续进行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等待药物自然代谢排出体外;同时,可采取一些促进麻醉药物代谢的措施,如维持患者的体温正常(避免低体温影响药物代谢)、适当补充液体以增加肾脏灌注,促进药物排泄等。如果考虑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拮抗剂或促进苏醒的药物,如氟马西尼(用于苯二氮䓬类药物过量)、醒脑静等中药制剂也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如脑部缺氧、低血糖、高渗状态等,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合理的麻醉方案选择、严密的术中监测和有效的处理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促进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同时,这也需要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以及其他相关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姬旭泽 周口骨科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