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探秘心脏病: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心病”

2024-08-14 12: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脏病 —— 健康的 “头号杀手”
在当今社会,心脏病犹如一颗隐匿的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 20 年里,心脏病一直稳居全球十大死因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头号杀手”。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9 年有近 900 万人死于心脏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 16%,与 2000 年相比,死亡人数增加了 200 多万。在我国,情况同样严峻,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态势,推算现患人数高达 2.9 亿,死亡率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 40% 以上。了解心脏病的种类及其背后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应对这一健康大敌至关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心脏病的神秘面纱。

二、先天性心脏病:生命之初的 “挑战”
(一)心脏发育的 “小插曲”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胚胎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致使心脏结构出现畸形。它是儿童群体中最为常见的心脏病,在活产新生儿里,发病率处于 6‰-10‰这个区间。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涵盖了遗传、母体以及环境等诸多因素。从遗传角度看,它不仅涉及单基因的遗传缺陷,像唐氏综合征(Down 综合征)、18 - 三体综合征(Edward 综合征)所体现的染色体畸变,也是诱因之一,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多基因的遗传缺陷。母体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妊娠早期,若孕妇遭受病毒感染,风疹、流行性感冒以及柯萨奇病毒感染等,或者母体本身罹患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又或者孕母接触放射线、服用抗癌药、缺乏叶酸、宫内缺氧等,都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此外,环境因素同样关键,虽说大部分患者的病因暂不明确,但当前普遍认为,85%以上是胎儿遗传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加强孕妇的保健工作,尤其是妊娠早期对风疹、流感等病毒性疾病的积极预防,避免接触各类发病相关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时孕期按时产检,密切留意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对于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几率意义重大。

(二)常见类型大揭秘
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多样,若按是否有分流来区分,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常见的没有分流型,像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闭锁;第二类为左向右分流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都属于此类;第三类则是右向左分流,典型的有法洛四联症和大血管错位。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病症值得深入了解。

房间隔缺损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男女患病比例约为 1:2,女性相对更易患病,且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成年人的房缺以继发孔型较为多见,一般出现在卵圆窝部位。症状表现因缺损大小以及分流量多少而有所不同,缺损较小的,可能长期都没有明显症状;若缺损比较大,儿童容易出现疲劳感,活动后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情况,小孩的生长发育也容易受到影响,频繁感冒。在治疗方面,主要有外科开胸手术与介入治疗两种手段,如今的治疗技术已较为成熟便捷。

室间隔缺损同样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它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合并其他畸形,是儿童群体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单纯的室间隔缺损约占 20%,我国成人的室间隔缺损数量预估超过 100 万。室间隔缺损有着较高的自然闭合率,婴儿期大约 30% 能自然愈合,多发生在 7 - 12 个月,大部分会在三岁前闭合。其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小的缺损通常无需外科或介入治疗,中等或大的室间隔缺损则需结合不同程度的内科治疗,最终选择介入或外科治疗方案。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它涵盖了四种心脏结构畸形,分别是右心室肥厚、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这类患儿常常在婴儿哭闹、喂食或剧烈活动后,出现面唇发紫的症状,严重的还可能丧失意识。这是因为心脏结构的异常,导致血液氧合出现问题。很多法洛四联症能够在产前通过胎儿超声心动图确诊,一旦发现,需尽早就医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缓解面唇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大幅提高患儿术后的预期寿命。

三、后天性心脏病:生活中的潜在 “威胁”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堪称最为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它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紧密相连,那些长期吸烟、肥胖、运动量少、偏好高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又或是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冠状动脉内的脂质沉积物附着在血管壁,致使管腔逐渐狭窄、堵塞,使得心肌缺血缺氧。

当这种缺血缺氧状态较轻、时间较短时,便会引发心绞痛,患者通常会感觉胸部有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有时还会放射至颈部、下颌、肩部或手臂。而一旦心肌缺血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这是极其危险的情况,可能瞬间危及生命。预防冠心病,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低脂低盐低糖饮食、适度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管控好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

(二)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对心脏造成损害的结果。血压长期处于高位,心脏承受的压力负荷持续增高,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生长因子刺激心肌细胞肥大以及间质纤维化,进而引发左心室肥厚与扩张。左心室肥厚又会致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尤其在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容易出现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许多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会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以及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中之重。

(三)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所致。通常是咽喉部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引发全身炎症,致使风湿热反复发作,侵袭心脏瓣膜。在体内,心脏瓣膜的病理改变分三个阶段,先是炎症渗出期,瓣膜出现炎性反应,肿胀、变性,影响活动;接着进入增殖期,瓣膜长期充血、水肿,血液循环不佳,纤维样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瓣膜增厚、失去弹性;最后是瘢痕形成期,瓣膜功能进一步减退,形成狭窄、关闭不全或二者兼有。二尖瓣狭窄是风心病最常见的表现,患者早期多有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咳嗽、咯血、血栓栓塞,若左心房显著扩大、左肺动脉扩张压迫喉返神经,会出现声音嘶哑,发展到右心衰时,还会有消化道淤血症状。鉴于风心病与风湿热的紧密关联,一旦出现反复链球菌扁桃体炎或咽峡炎等早期风湿热症状,务必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累及心脏瓣膜。

(四)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肺部疾病引发。像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尘肺等支气管与肺部疾病,以及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还有肺血管疾病,都可能导致肺源性心脏病。肺部疾病使得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为克服增高的阻力,负荷逐渐加重,久而久之出现右心室肥厚、扩张,甚至引发右心衰竭。患者常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后这些症状还会加重,也可能出现心悸、胸闷、乏力、腹胀、下肢水肿等表现。预防肺源性心脏病,要重视肺部基础疾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迁延,减轻心脏受累风险。

(五)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按心率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像房颤、室上速、室速等,患者常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引发晕厥、休克,甚至猝死。缓慢性心律失常,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头晕、黑矇、心悸、乏力,同样也有晕厥风险。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众多,包括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以及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若频繁出现心悸、头晕等疑似心律失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接受相应治疗。

(六)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病因多样,遗传性因素较为常见。常见类型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常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左室流出道梗阻,严重时可引发猝死,常见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限制型心肌病表现为单心室或双心室舒张功能低下,舒张容积减小,室壁不增厚,收缩功能正常,患者活动耐力下降,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点是右心室进行性纤维脂肪变,易引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由于心肌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对于早发现、早干预意义重大。

四、守护心脏健康,从现在做起
心脏病的种类繁多复杂,从先天性心脏病到后天各类因素引发的心脏疾病,每一种都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带来巨大威胁。了解这些心脏病知识,是我们守护心脏健康的第一步。但更为关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让身体远离有害物质的侵蚀;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控制油盐糖的摄取量,保持血管的通畅;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避免情绪大幅波动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借助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专业检查手段,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只有将预防与保健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天,才能让我们的心脏持续有力地跳动,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王恒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心脏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