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现象,让不少新手父母感到担忧。但只要正确认识并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多数情况下都能顺利应对,保障宝宝的健康。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而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症状。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可能会持续到2-3周。宝宝除了皮肤发黄外,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睡眠等一般都较好,无其他异常症状。
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值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范围;黄疸进展迅速,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超过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病理性黄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新生儿溶血、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往往还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拒奶、体温不稳定、尖叫、抽搐等。
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家长可以通过加强喂养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让宝宝多吃多拉,保证每天有足够的奶量摄入,一般每2-3小时喂一次奶。同时,可以适当给宝宝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晒太阳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15-20分钟左右,可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的阳光,此时紫外线相对较弱。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必须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进行蓝光照射治疗,通过蓝光的照射,使体内的胆红素发生光化学反应,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严重的溶血病例,可能还需要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黄疸,则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采取措施降低胆红素。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2-3天后,黄疸可明显减轻,但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能会有轻度反弹,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对于母乳性黄疸,如果胆红素水平未达到需要光疗等干预的程度,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并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喂养,待黄疸减轻后再逐渐恢复母乳喂养。
家长在护理黄疸宝宝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黄疸变化情况,包括黄疸的部位、颜色深浅等。如果发现黄疸从面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甚至手心、脚心,或者黄疸颜色加深,应及时就医。同时,还要注意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小便颜色和次数等。如果宝宝出现精神差、拒奶、哭闹不止、发热、大便颜色发白等异常情况,也要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新生儿黄疸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情况,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呵护宝宝的健康成长,让宝宝顺利度过黄疸期。
(吴金华 罗山县妇幼保健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