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鼻出血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2024-12-03 13: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鼻出血,又称鼻衄或鼻黏膜出血,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通常由于鼻腔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了解鼻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维护鼻腔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鼻出血的常见原因、危害、正确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科普。

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鼻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局部原因、全身原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

局部原因:

鼻腔干燥:气候干燥、空气污染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容易导致鼻腔黏膜失去弹性,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引发鼻出血。

鼻腔炎症:如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导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受外力刺激而出血。

鼻腔损伤:挖鼻孔、用力擤鼻、剧烈喷嚏、鼻部外伤等,都可能损伤鼻腔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软骨或骨质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易造成鼻腔黏膜张力增大,血管破裂。

鼻腔异物:儿童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鼻腔,损伤黏膜,引起出血。

鼻腔肿瘤:如鼻中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一般出血较多。鼻腔、鼻窦及鼻咽恶性肿瘤早期出血量少,晚期可致大出血。

全身原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管壁弹性减弱,血压突然升高时,鼻腔后部血管易破裂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血友病等,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不易止住。

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麻疹等,高热导致鼻腔黏膜充血,易出血。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可能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妊娠、绝经期、严重肝病、维生素C、K缺乏等,也可能导致鼻出血。

环境因素:

空气干燥:冬季或空调环境下,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鼻腔干燥,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气温变化:极端气温条件下,鼻腔血管可能因热胀冷缩而破裂。

化学物质刺激: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刺激鼻腔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鼻出血的危害

鼻出血虽然看似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当或频繁出现,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危害。轻微出血可能仅表现为鼻涕中带血,而严重出血则可能导致血液从鼻腔、口腔甚至鼻腔后部流入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症状。此外,频繁或难以控制的鼻出血,以及伴随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长期鼻出血还可能导致贫血,甚至危及生命。

鼻出血的正确处理方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鼻出血,正确的家庭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止血方法:

保持冷静:鼻出血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恐慌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

正确姿势:坐下并稍微前倾,避免血液倒流进入喉咙。同时方便观察出血情况。

按压止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即鼻子的软骨部分),向鼻中隔方向用力压迫,持续约10-15分钟。大多数轻微鼻出血可通过此方法止血。

冷敷:可以在鼻梁上放一块冷敷袋或冰袋,有助于收缩血管,减少出血。

避免用力擤鼻涕:鼻出血停止后,要避免用力擤鼻涕或挖鼻子,以防止再次出血。

若家庭急救措施无法有效控制出血,或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失血过多症状,应立即就医。

鼻出血的预防措施

预防鼻出血,关键在于了解并避免诱发因素。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保持鼻腔湿润:在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避免鼻腔干燥。外出时佩戴口罩,必要时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鼻或冲洗鼻腔。

避免挖鼻:挖鼻容易导致鼻腔黏膜受损,应避免此行为。鼻孔出现干燥或有鼻痂时,可用棉签在鼻腔中涂抹有消炎润滑作用的软膏。

注意鼻腔卫生:经常清洁鼻腔,避免过度用力擤鼻涕。如果需要清洁鼻腔,建议使用温水冲洗或生理盐水喷雾。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有过敏性鼻炎的人,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可以减少鼻出血的风险。

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辛辣刺激性及煎炸烧烤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控制血压:对于有高血压的人,要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控制血压,以减少鼻出血的风险。

谨慎使用药物:如果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血药物或其他可能引起鼻出血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如有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结语

鼻出血虽然常见,但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预防和自我处理的。了解鼻出血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状况。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鼻腔湿润、注意清洁卫生、避免过敏原、控制血压和谨慎使用药物,是预防鼻出血的重要措施。如果出现频繁或严重的鼻出血,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接受专业治疗。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鼻出血带来的困扰,维护身体健康。

 

(杨贺鹏 郑州市中心医院 高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