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干眼症高发季,眼科门诊护士的护眼小贴士

2024-07-04 13: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干眼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季节,如冬季的暖气干燥、夏季的空调冷风,以及长时间的室内工作和学习,都容易导致干眼症的高发。作为眼科门诊的护士,我深知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分享一些护眼小贴士,帮助大家预防和缓解干眼症。

一、了解干眼症

干眼症,又称干燥性角膜炎,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眼睛泪膜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角膜和结膜得不到正常湿润而出现的一系列眼部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眼睛畏光,眼红,烧灼感,视物模糊,视力波动,频繁挤眼等。)有时早晨起床时还会因粘液过多而睁不开眼睛。如果不及时治疗,干眼症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如角膜混浊、溃疡,甚至失明。

二、干眼症高发的原因

(原因加上个人体质,外源性:睑板腺功能障碍,如:麦粒肿,睑板腺囊肿,睑板腺分泌酯功能紊乱等;

内源性:缺乏维生素A…)

环境因素:冬季的暖气和夏季的空调都会使室内空气变得干燥,导致眼球表面水分蒸发加快,泪液分泌不足。

用眼过度: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眨眼次数减少,导致泪液分泌不足,眼睛干涩。

不良用眼习惯:如关灯看电视、玩手机,以及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等,都会加重眼睛的负担,增加干眼症的风险。

(加上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晚睡,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全身酯代谢减慢,醒后感到疲倦,泪液分泌量减少,使干眼症状加重。)

三、护眼小贴士

1. 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和习惯

保持适当距离:眼睛与电脑屏幕应保持50-70厘米的距离,手机则应距离眼睛约30厘米。

调整屏幕高度和角度:屏幕中心应与眼睛水平或稍低于眼睛水平,并稍微向下倾斜,以减少眼睛的疲劳感。

定时休息:每隔20-30分钟,应离开电脑或手机,(远望6米外物体20秒,)或进行眼部放松运动,如闭眼休息、做眼保健操等。

2. 保持室内环境湿度

使用加湿器:在冬季暖气房或夏季空调房内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内放置一盆清水,以增加室内湿度,减少眼部水分蒸发。

定期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长时间密闭导致空气干燥。

3. 注意用眼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揉眼:揉眼会加重眼睛的干涩和不适感,如果眼睛感到不适,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或用清水冲洗。

控制用眼时长:尽量减少电子屏幕的注视时间,避免用眼过度。

注意用眼环境:避免在光线不足或过强的环境下用眼,以减少眼睛的负担。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保证睡眠时长,改善睡眠质量;若睡眠质量很差,可及时寻求睡眠专家帮助)

4. 均衡饮食,补充营养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等,维生素A对眼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眼睛的抵抗力。

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有助于缓解眼睛干涩的症状。

5. 眼部保健和锻炼

热敷眼部:用热毛巾(或化学发热眼贴或红外线设备等)敷眼,(,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和干涩。但注意温度不宜过高(维持在40℃即可),以免烫伤。

眼部按摩:轻轻按压眼睑和眼周围的穴位,如太阳穴、攒竹穴等,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解眼睛疲劳。

眼球转动:轻轻闭上眼睛,按照上下、左右、顺逆时针的方向转动眼球,可以锻炼眼睛的调节能力。

6. 佩戴合适的眼镜和隐形眼镜,(并正确使用)

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摘戴隐形眼镜前后,勤洗手,夜间睡觉时,游泳时,不要佩戴(角膜塑形镜除外)镜片定期清洗,不用时储存于护理液中)如果佩戴隐形眼镜感到不适,应及时取下并咨询眼科医生。

选择适合的眼镜:1、对于需要长时间用眼的人群,建议(使用防眩屏减少眼疲劳,改善眨眼频率)(或选用高透氧的角膜塑接触镜)以减少电子屏幕对眼睛的伤害。(2,戴湿房镜减少眼表泪液蒸发)

(7,物理疗法:出现睑板腺功能障碍时,去正规医院,选择眼睑熏蒸按摩,或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

8(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合适的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润滑眼表面,补充缺少的泪液,来缓解眼睛干涩,不适感)

四、结语

干眼症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注意用眼卫生、保持室内环境湿度、均衡饮食、适当进行眼部保健和锻炼,就能有效预防和缓解干眼症的发生。同时,如果出现干眼症的症状,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贻误病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吧!

(陈立霞 信阳市中心医院 眼科准分子手术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