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这一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问题的疾病,对脑干、小脑、丘脑等重要脑部结构构成了严重威胁。其症状多样且复杂,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无力、头痛、呕吐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和昏迷。在脑病科,后循环缺血的护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入微的护理技能。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精心呵护后循环,打破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难题。
一、了解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与病因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塞形成,而常见病因则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和动脉炎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血液循环。栓塞则是由血液循环中形成的栓子阻塞血管所致,动脉炎则是一种可引起血管壁损伤和狭窄的炎症性疾病。了解这些发病机制与病因,有助于医护人员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二、急性期护理要点
在急性期,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患者应卧床休息,采用平卧或低枕位,并禁止使用冰袋。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生化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对于呕吐、大汗、高热等症状,应及时遵医嘱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日常护理与康复
体位变换与活动
改变体位时,患者应动作缓慢,避免突然起身或转头,以减少眩晕等不适感。
鼓励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适当参与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调理
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必需脂肪酸和卵磷脂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深海鱼等。
控制精制加工食物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补充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以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脑血液循环。
心理支持与疏导
后循环缺血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或担心预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康复锻炼
针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肢体无力、僵硬等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肢体功能训练,如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
进行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如站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四、病情监测与预防复发
定期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进行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脑部血管状况。
预防复发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以降低血管疾病的风险。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如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并记录病情变化情况。
五、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自信心和康复动力。
社会资源利用
利用社区资源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如康复中心、康复器械等。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精心呵护后循环是打破脑病科后循环缺血护理难题的关键。通过了解发病机制与病因、实施急性期护理、加强日常护理与康复、密切监测病情与预防复发以及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罗凯楠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南阳医专二附院) 内一科(脑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