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对疼痛病因、病理的理解与西医有何不同?

2025-01-22 15: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它对个体的生存极其重要。中医和西医在疼痛的病因、病理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者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不同。

一、中医对疼痛病因、病理的理解

中医对疼痛的理解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主要源于外感因素、内伤因素、瘀血痹阻、阴虚火旺和肝肾亏虚等。

外感因素:外感疼痛主要由风、寒、湿、热等邪气引起,这些邪气侵入人体后,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疼痛。例如,寒邪致痛时,疼痛较剧烈,部位固定,得温痛减,遇寒痛重。风邪致痛则多发于人体上部,以头面部为主,疼痛游走不定。

内伤因素:内伤疼痛主要由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极、饮食不节、劳倦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疼痛。如七情内伤致痛,疼痛与情志波动密切相关,多胀痛走窜,多见于胸胁部、腹部、头部。

瘀血痹阻:瘀血痹阻是指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疼痛。这类疼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夜间尤甚,病程较长。

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是指人体阴液不能满足机体基本需求,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导致疼痛。这类疼痛表现为灼痛,得凉则痛减。

肝肾亏虚:肝肾亏虚是指肝脏和肾脏的精气不足,导致功能异常,从而产生疼痛。这类疼痛多为隐痛、绵绵作痛,喜按,经久不愈。

中医对疼痛的病机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调则痛”。不通则痛主要是气滞或血瘀或二者并存;不荣则痛是指阴血不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失养而产生疼痛;不调则痛是指气机不循常规运行或阴阳平衡失调导致疼痛。

二、西医对疼痛病因、病理的理解

西医对疼痛的理解主要基于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理论。西医认为,疼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疼痛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痛觉:痛觉是机体受到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疼痛性感觉,这种感觉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伴随着痛苦、不安、焦躁等情绪色彩。痛觉提醒人们机体的某部位受到了损伤,从而让人们能及时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痛反应:痛反应是机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行为和心理反应。如表现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汗腺分泌增多或肌肉收缩等,甚至出现休克、心跳骤停。痛反应还包括行为和心理反应,如易怒、烦躁、逃跑、躲避等。

西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与外周神经末梢传递疼痛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疼痛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经过加工和处理,最终产生痛觉。西医对疼痛的分类主要基于疼痛的性质、部位和病因。如刺痛、灼痛、钝痛等,这些疼痛的性质与伤害性刺激的类型和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有关。

三、中医与西医在疼痛治疗上的差异

中医和西医在疼痛治疗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治疗手段和方法上。中医治疗疼痛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如外感疼痛可采用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中药方剂治疗;内伤疼痛可采用调理脏腑功能、疏肝解郁等中药方剂治疗。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止痛的目的。西医治疗疼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抗抑郁药等,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等方式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疗等,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等方式缓解疼痛。手术治疗则针对疼痛的病因进行手术治疗,如切除肿瘤、修复损伤等。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疼痛的病因、病理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者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不同。中医治疗疼痛强调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调节;西医治疗疼痛则侧重于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疼痛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疼痛的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李哲 郑州市骨科医院 中医骨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