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中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疼痛病因和治疗原则的经典表述。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疼痛产生的机理,也为中医骨科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概述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最早源自《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明代医家李中梓。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体经络和气血的通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是否会产生疼痛症状。当经络和气血运行顺畅时,人体感觉舒适,无疼痛之感;而当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时,局部会出现疼痛。
二、疼痛产生的机理
经络受阻: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全身脏腑和四肢百骸。当经络受到寒、湿、瘀血、气滞等病理因素的影响时,经络的通畅性会受到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产生疼痛。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在经络中运行不息,滋养全身。当气血运行受阻时,局部组织会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导致疼痛的产生。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疼痛。
实证与虚证:中医将疼痛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疼痛主要是由于瘀血、痰阻、气滞等邪气阻滞经络所致,表现为疼痛剧烈、拒按等;虚证疼痛则是由于气血不足、经络失养所致,表现为疼痛绵绵、喜按等。
三、中医骨科中的应用
诊断:中医骨科医生在诊断疼痛时,会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等信息,判断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病因。例如,通过询问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如刺痛、胀痛、闷痛等),以及观察舌象(如舌质紫暗、舌苔厚腻等),可以初步判断疼痛是否由瘀血、气滞等病理因素所致。
治疗:治疗方面,中医骨科医生会根据疼痛的病因和病机,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针灸: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效果。对于实证疼痛,如瘀血阻络所致的疼痛,针灸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于虚证疼痛,如气血不足所致的疼痛,针灸可以补气养血、温经止痛。推拿:推拿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表面,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推拿可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于风湿骨病、颈肩腰腿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中药治疗疼痛时,会根据疼痛的病因和病机,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等功效的中药。例如,对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疼痛,可以选用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对于气滞所致的疼痛,可以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行气止痛的中药。
预防与调养:除了治疗疼痛外,中医骨科还注重疼痛的预防和调养。通过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等措施,可以保持经络的通畅和气血的调和,减少疼痛的发生。例如,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合理饮食可以帮助摄取足够的营养,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则是恢复体力的重要保障。
四、现代医学对“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疼痛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当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时,会触发疼痛感受器的兴奋,进而引发疼痛。这与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不谋而合。同时,现代医学也证实,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介质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这与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总之,“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是中医骨科中关于疼痛病因和治疗原则的经典表述。它揭示了疼痛产生的机理,为中医骨科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方法,中医骨科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一理论也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经络的通畅和气血的调和,以减少疼痛的发生。
(孙楠楠 郑州市骨科医院 中医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