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很多患者会陷入 “两难”:想动,怕伤口裂开、骨头移位;不动,又担心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尤其是经历了骨折、关节置换等手术,肢体暂时无法正常活动,这种 “不敢动” 的焦虑更明显。但骨科康复就像植物生长,需要从发芽、长叶到开花结果,一步一步来,急于求成或完全不动,都会影响恢复。掌握 “循序渐进” 的康复节奏,才能让受伤的肢体慢慢找回力量和功能。
一、“想动不敢动” 的背后:担心与误区
术后不敢动,大多源于对 “动” 的恐惧和认知误区。很多人觉得 “一动就会出问题”,把 “静养” 等同于 “不动”,却不知道长期不动会带来更多麻烦。
担心伤口裂开、骨头移位是主要原因。术后早期,伤口未愈合、骨折处未稳定,患者害怕活动会破坏手术效果,导致二次损伤。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过度恐惧会让肢体长期处于固定状态,反而引发肌肉萎缩 —— 就像长期不用的机器会生锈,肌肉长期不收缩会逐渐变细、无力;关节也会因缺乏活动而粘连,导致后期活动受限,比如手指无法伸直、膝盖无法弯曲。
还有人认为 “康复要等完全不痛了再开始”,却不知道疼痛缓解后再动,可能已错过最佳康复时机。骨科康复的关键是 “尽早开始、循序渐进”,在医生评估安全的前提下,即使有轻微不适,也需适当活动,为后续恢复打下基础。
二、骨科康复 “循序渐进” 的核心:按 “恢复阶段” 定目标
骨科术后康复没有统一的 “时间表”,但核心原则是 “根据恢复阶段调整活动强度”,从 “被动活动” 到 “主动活动”,从 “小范围动作” 到 “正常功能”,逐步过渡,让肢体慢慢适应。
(一)早期阶段(术后 1-2 周):“轻轻动”,防粘连
这个阶段伤口处于愈合期,骨折或关节置换处尚不稳定,康复重点是 “预防关节粘连、促进血液循环”,以被动活动和轻微主动活动为主。
l 被动活动:靠他人或器械辅助。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肢体,由家人或康复师协助进行关节活动,比如骨折的手臂,可在他人帮助下缓慢进行手腕屈伸、肘关节轻微转动,动作要轻柔,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每次每个关节活动 5-10 次,每天 2-3 组。这种活动能让关节保持基本的活动度,避免早期粘连。
l 主动活动:小范围 “发力”。若肢体有一定活动能力,可尝试主动做微小动作,比如术后的脚踝,可缓慢勾脚(脚尖向上翘)、绷脚(脚尖向下踩),每次动作保持 3-5 秒,重复 10 次,每天 3 组。这些小动作能刺激肌肉轻微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肿胀,同时避免肌肉过早萎缩。
l 重点:不增加伤口负担。早期活动以 “不引起伤口疼痛加剧、不影响固定” 为前提,避免负重(如骨折腿不能踩地)、避免大幅度动作,活动后若有轻微肿胀,可抬高肢体(高于心脏水平)缓解。
(二)中期阶段(术后 2 周 - 3 个月):“慢慢动”,练力量
这个阶段伤口基本愈合,骨折处或关节置换处逐渐稳定,康复重点是 “增强肌肉力量、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从被动活动转向主动活动,适当增加活动难度。
l 主动活动:扩大动作范围。比如膝关节术后,可从坐在椅子上缓慢屈膝开始,逐渐增加屈膝角度,直到能弯曲到 90° 甚至更大范围;手臂术后,可尝试用健康手辅助患侧手臂抬举,从抬到胸前逐渐过渡到抬过头顶,每次动作重复 10-15 次,每天 2-3 组。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突然发力。
l 力量训练:轻负荷 “进阶”。在医生指导下,可借助轻量级器械进行力量训练,比如用弹力带套在脚踝处,缓慢踢腿,锻炼腿部肌肉;或用小重量哑铃(1-2 公斤)辅助手臂抬举,增强上肢力量。每次训练后若肌肉有轻微酸痛,属于正常现象,休息后可缓解,若疼痛持续则需减少负荷。
l 重点:平衡 “活动” 与 “保护”。中期虽可增加活动量,但仍需避免过度负重或剧烈运动,比如骨折患者需遵医嘱逐步尝试负重(先部分负重,再完全负重),关节置换患者避免深蹲、剧烈跑跳,防止假体松动。
(三)后期阶段(术后 3 个月 - 半年):“正常动”,找功能
这个阶段肢体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康复重点是 “恢复日常功能、适应正常活动”,让肢体能满足走路、穿衣、吃饭等生活需求,甚至逐步恢复轻度运动。
l 功能训练:融入日常场景。比如髋关节术后,可练习上下楼梯(先一步一步走,再逐渐加快速度)、坐下站起(从高椅子开始,再过渡到普通椅子);手腕术后,可练习抓握物品(从抓软球开始,再到抓杯子、筷子),模拟日常动作,让肢体适应实际使用场景。
l 协调性训练:提升活动稳定性。可进行简单的协调性练习,比如单腿站立(需有人保护,避免跌倒)、缓慢走直线,锻炼平衡能力;或用患侧肢体完成简单家务(如擦桌子、叠衣服),提升肢体控制能力。
l 重点:回归生活,避免 “过度保护”。后期康复要避免 “不敢用” 的心态,在医生评估安全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恢复后的肢体,比如正常走路、轻度慢跑(关节置换患者需遵医嘱),但仍需避免高强度运动(如篮球、举重),防止意外损伤。
三、康复过程中,这些 “细节” 不能忽视
骨科康复不仅要 “循序渐进”,还要注意细节,才能让恢复更顺利、更安全,避免走弯路。
(一)遵医嘱是 “前提”
每个患者的手术类型、恢复情况不同,康复计划需个性化制定。术前要和医生沟通康复目标,术后定期复查(如 X 线检查、关节活动度评估),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活动强度和内容,比如骨折患者需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负重,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假体类型调整活动禁忌,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康复方法。
(二)疼痛是 “信号”,不是 “敌人”
康复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疼痛或不适,这是肢体适应活动的正常反应,但要区分 “正常酸痛” 和 “异常疼痛”。若活动后疼痛轻微,休息 1-2 天可缓解,属于正常;若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或伴随肿胀、发热,可能是活动过度或出现感染,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
(三)辅助工具 “用对了才有效”
术后可能需要使用拐杖、助行器、支具等辅助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保护肢体、减轻负荷。比如骨折患者用拐杖辅助行走,避免受伤肢体负重;关节术后用支具固定关节,防止过度活动。使用时要掌握正确方法(如拐杖高度要调整到适合自己的身高),不要过度依赖,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使用,避免形成 “工具依赖”。
(四)耐心比 “速度” 更重要
骨科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半年才能完全恢复,不要因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而焦虑。比如肌肉力量恢复需要时间,关节活动度提升可能会遇到 “瓶颈期”(比如屈膝角度长时间无法突破),此时需坚持练习,可适当调整方法(如增加热敷后再活动),相信 “量变会带来质变”,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在为最终恢复铺垫。
四、避开这些 “康复误区”
康复过程中,很多人会因认知错误影响恢复,这些误区要尽量避开。
(一)“不动才安全”
完全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反而延长恢复时间,甚至留下后遗症(如关节僵硬)。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才是促进恢复的正确方式。
(二)“越痛越有效”
有人觉得 “痛说明在用力,恢复快”,于是强行加大活动量,导致伤口裂开、肌肉拉伤。康复的核心是 “适度”,以不引起异常疼痛为前提,过度疼痛不仅无效,还会造成二次损伤。
(三)“康复只靠练,不用养”
康复需要 “练” 与 “养” 结合,过度训练会让身体疲劳,影响恢复;而充足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如补充蛋白质、钙,促进骨骼和肌肉修复)能为康复提供支持,比如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多吃鸡蛋、牛奶、豆制品,才能让身体有 “力气” 应对康复训练。
骨科术后康复,就像给受伤的肢体 “重新学走路”,急不得、也慢不得。从早期的 “轻轻动” 到后期的 “正常动”,每一步都要遵循 “循序渐进” 的原则,在保护中活动,在活动中恢复。摆脱 “想动不敢动” 的焦虑,相信科学的康复方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受伤的肢体终会慢慢找回力量,重新支撑起正常的生活。记住,康复路上没有 “捷径”,但每一步坚持,都在靠近更好的恢复。
(盛楠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 主管护师)